我在倫敦修讀英語文學碩士課程時,剛好遇上2016年3月的香港學生「自殺潮」,常常在網上讀到年輕人自殺的新聞,以及網民對學生的批判。網上也有許多人試著反駁這些人對學生的批評,但當每篇網上新聞底下總有這類指責,身在外地的我便開始擔心在港的朋友們。 (閱讀更多)
經歷了六年肉搏、好不容易擠進大學門檻的精英們,又怎會輕易放棄自己一身的(也是惟一的)招式。我的標準與林鄭口中的紅線一樣,一年比一年低;一個學期後,但求他們發現「中文原來有別的讀法」,也就算階段性勝利了⋯⋯ (閱讀更多)
他們每每在第一天考試的早晨肚瀉,一做習作就伸手拔掉前額頭髮,他們習慣抓破永遠在同一位置,那久久不癒的結痂,彷彿那裡總是有蟲在啃,有火在燒,一緊張便痕癢。他們的額頭佈滿細小傷口,指甲縫邊塞滿血跡,有時他們記得我今天要來,便在課前衝到浴室洗刷,更多時候,他們忘卻了⋯⋯ (閱讀更多)
隨著Morrison Concert的完結,英華書院創校200年一系列慶祝活動正式宣告結束,我也趁這個機會在這裡發表一下個人意見。我不認為英華是一間不好的學校,然而這次皕載慶祝活動卻實在有多項荒謬之處。 (閱讀更多)
2015、2016年,我發現不少同學、同齡朋友參加由學校推薦的內地基金會、交流團。著西裝,飲紅酒,去晚宴,上電視。如此很好。大家都有各自的難處,各有前因。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選擇目前道路的原因。比起他們,我仍然時刻質疑自己當下的價值。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