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5-26

問及策劃初衷,方太初略為沈吟,隨即道出一個核心問題:「香港從不缺乏好的藝術作品,到港島走一圈,展覽花一整天也看不完。偏偏在這個每天生產大量創作的地方,仍有很多人覺得香港沒有文化藝術。而即使是藝術愛好者,涉獵的範疇亦不廣,如一個『文青』能數出十個香港作家的名字,卻未必能數出十個香港設計師的名字。」故近年方太初做任何事,都希望帶入兩大目的:「讓人看見香港的創作有幾正,以及讓不同藝術範疇跨界合作。」 (閱讀更多)

訪潘國靈《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失去」是通往寫作的力量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5-20

由抗爭年走進抗疫年,潘國靈重新整理自己有關城市文化研究的文章,編成新書《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當生命不斷面對失去,一切跌到最幽谷的狀態,但在失去的過程,卻又迸發另一股力量,潘國靈說,這正是寫作最弔詭的地方。 (閱讀更多)

求存,抑或求全?專訪《造口人》導演洪榮杰

專訪 | by 陳子雲 | 2021-05-20

從李志超手上接過半自傳式劇本《造口人》,從拍攝到電影面世,洪榮杰一拍就是五年。同志的生死戀,或許已經被主流吸收成為熱門題材,可是同志的老、弱、孤、寡、殘,洪榮杰直指仍需要大家以電影努力開拓。 (閱讀更多)

足以抵抗敗壞的文學時刻——專訪王証恒《南歸貨車》

專訪 | by 吳芷寧 | 2021-06-10

年輕作家王証恒近月出版的新書——《南歸貨車:新界西短篇故事集》,由設計到文案,都有一份撲面而來的氣勢。新界西,王証恒成長的地方,正是如此一個立足點,折射出這兩個十年的政經格局。與其說,文學關乎自我表達,王証恒更相信文學是與人溝通,甚至可跨越時空地讓後人追認。 (閱讀更多)

一場「感覺很安全」的網絡緣分,造就「感覺很自由」的唱作組合石山街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5-12

Marstn一針見血地回答,「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們的音樂風格很獨特,但我們又沒有這樣想,主流與否是由觀眾決定,若聽眾覺得我們的歌曲是流行曲,那就是了。」楊彤補充,「外國很多流行音樂都很『獨特』,如Billie Eilish就不會用一些major chord作曲。我不想特別把音樂區分,其實任何一種類型的音樂,都可以是大家日常會聽的音樂,我甚至希望大家有天會認為,石山街也是主流音樂。」 (閱讀更多)

【無形.初登無形也不驚】無限接近實的幻——專訪謝曉虹《無遮鬼》

專訪 | by 忤尚 | 2021-05-06

從去年的長篇小說《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到今年的《無遮鬼》,私密流瀉出街道上,謝曉虹認為已不僅是對自己的交代,而是想聽一下別人怎麼看這件事。像拿起電話說「喂喂」。「其實『喂喂』是沒有意思的,你不是想要表達什麼,你是想知道有那個人還在,他還在你身邊。我其實出這本書其實有頗強烈的感覺是這樣,想表示,我也在這裡。」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風林火山》:麥浚龍的世界

影評 | by 王建鏗 | 2025-10-08

編輯推介

詩三首:〈回家〉、〈生老病死〉、〈太平〉

詩歌 | by 徐竟勛, 王培智, 寧霧  | 2025-10-17

《浮間舟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17

消失的文學腦

散文 | by 無鋒 | 2025-10-16

九龍塘之夜

散文 | by 小煬 | 2025-10-15

伊卡洛斯

小說 | by 黎喜 | 2025-10-15

地震還未結束

小說 | by 楊焯雋 | 2025-10-10

那年切不成的月餅

散文 | by 陸裕欣 | 2025-10-0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10-03

詩三首:〈樹〉、〈某個瞬間就起了風〉、〈到達組詩〉

詩歌 | by 鄭偉謙, 梁偉浩, 李靈枝 | 2025-10-03

白頭翁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03

樺加沙日記(擬淮遠三則)

散文 | by Greenly, 羊格, 麥景琪  | 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