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吉豆茄 | 2021-05-06

賽馬會藝術行節目《待渡》以也斯作品〈北角汽車渡海碼頭〉作為引入,在北角(東)渡輪碼頭創造出「城市庇護所」。場地中央的長方形擺放了各個裝置,包括由陶瓷碎片組成的風鈴在海風吹拂下,陶片相互碰觸,發出清脆的聲響,觀眾可以坐在韆鞦上搖盪,配上場內空靈的音樂,讓所有城中人在這裡喘一口氣,進入自身的思考空間。 (閱讀更多)

四十年後仍然繪畫——訪楊東龍:「繪畫與我同在」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4-09

楊東龍早前在「刺點畫廊」舉辦展覽「日課」,書店艺鵠亦在今年一月亦為他出版了書藉《就是繪書》。他孜孜不倦地繪畫逾二十年,讓人好奇繪畫之於他到底有甚麼特別意義? (閱讀更多)

訪《耳蝸裡有隻象》導聽演出Alain 真象、假象,那頭象是真實嗎?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4-05

在有圖都無真相的年代,有圖或者有聲音都唔代表有真相。在眼看未為實,耳聽未為真的時代中,就連睇一張圖,聽下聲音,都要諗清諗楚,到底看到的、聽到的是否真實。而「我到底聽到啲咩?」正正是即將在兆基創意書院上演的《耳蝸裡有隻象》(Truth within Earshot?)希望觀眾思考的問題。 (閱讀更多)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開巴士送妳去軒尼詩道

專訪 | by 謝傲霜 | 2021-03-26

每天都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的,除了你我,還有從80年代開始,每天來回往返相同路線的巴士司機。路線不變,但街頭已變,巴士司機忙碌半生,正好見證軒尼詩道與香港社會的變遷。 (閱讀更多)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從哈佛回到軒尼詩道、回到最初 —— 訪吳芷盈

專訪 | by 紅眼 | 2021-03-19

哈佛畢業,沒有留在外國闖蕩,卻選擇返港創業,吳芷盈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回到軒尼詩道辦學,從事幼兒教育。畢竟軒尼詩道盛載著外公當年帶她搭電車到灣仔補習的童年回憶。然而回到香港這「屋企」,面貌已改,灣仔亦隨著舊區重建,不再是她曾經所熟悉的模樣。遠去消散,但仍然保存在心底裡,是那些與外公一起生活,在補習社作弊,還有在軒尼詩道匍匐而行、想為這裡帶來一點微小改變的日子。 (閱讀更多)

【無形・見字__】專訪佘宗明:翻譯《百年孤寂》,無用時代尋用處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3-17

從名車名錶,寫到電影音樂,資深傳媒人佘宗明,過去兩年卻自覺渾渾噩噩,也虧欠了很多人。即使努力未必有成果,仍然執意翻譯馬奎斯的名著《百年孤寂》,是因為想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在這個時代留下一點有用的印記。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貓貓的奇幻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9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

看《貓貓的奇幻漂流》雜感

影評 | by 泊泉 | 2025-05-07

空心圓

小說 | by 石啟峰 | 2025-04-25

破皮

散文 | by 令菱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