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上的空白鍵,除了留白,亦有檢字、選字的功能。 歷史研究專頁「 Last Minute 香城史 」最近從鍵盤一躍到紙上,出版《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為被遺忘的港史補白。他們早前在觀塘工廈書店 #夕拾x閒社 舉辦分享會,共看官研讀五四新思潮的啟示,再思前人種下的香港藍圖。 (閱讀更多)
歷史研究專頁「港識多史」最近出版《教科書不會教的 36 個香港歷史人物》,舉辦新書分享會,慢讀歷史課本遺忘的一段段女性與性別史,就像在唐四樓吃一份西多士,奶油配糖膠糖份滿爆:她愈叫你不要食,你就愈想入非非。 (閱讀更多)
蘇苑姍在《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裡所寫的,不只血淚與病榻,她最想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的,其實是公義。關於醫療的公義,關於另一個人死亡背後的公義,以及真相。即使在時代面前人變得如何渺小,但公義始終是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最珍貴的價值,問蘇苑姍下一步會點走,她的方向很清晰,只是沒有任何具體的事可以做到。「你問我下一步會點走,就係盡力,所有事都盡力,做自己做到嘅事,食飯、飲水、食藥、打針、落藥,醫唔醫到、藥有冇用嗰啲,真係唔太重要。」 (閱讀更多)
不加鎖舞踊館十年前降生於新蒲崗工廠區,幸得業主信誓,舞團不遷於時。一群風韻各異、名字極具武俠感的創作者,今年在各演出場地上下煉成一劍「#非關舞蹈祭」,五位無拘無束的年輕舞者放浪形骸之外,編成《相對現場》,實行以形體顛覆看官對舞蹈、現場、身體、性別的固有想像。 (閱讀更多)
作為「黃霑書房」的主理人,吳俊雄博士花上十六年時間,將霑叔過千萬的文字,提煉成一書五冊的《保育黃霑》,這份做到極致的認真,亦有如霑叔生前展現的「匠人」精神,對每件事情也精益求精。面對世界一切,結果如何,吳俊雄說,「至少曾經盡力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