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文化"

陰霾中找自己的天空——2024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2

2024的香港,好唔好景?文化業是經濟寒暑表,文化興則經濟興,反之亦然。人人皆知,3月23日廿三條通過後,真係由治及興喇,絕對marvelous。這個年度文化大事可能掛一漏萬,未能遍及所有重要的文化現象;但志在讓大家看到香港人的幽默與意志,文化界在諸種變幻中依然嘗試保持自我,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自己的天空,自求人間道。

探尋社區文化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跑馬地:文化景觀》展覽:回看跑馬地的前生今生——專訪《跑馬地:文化景觀》的策展人鍾妙芬博士

專訪 | by 鄧烱榕 | 2024-11-25

每逢賽馬日,跑馬地都擠滿了人。刺激的比賽夾雜人們的喧叫聲響遍了整個社區。賽馬日以外的跑馬地其實是一個靜謐的社區,因為大家都會去銅鑼灣也會到灣仔去,但沒有特別原因的話,便不會轉入跑馬地。鬧市的氣息被不過百多米長的電車路隔斷了,這裡有一種自成一角的氛圍。正在大館舉辦的展覽《跑馬地:文化景觀》,更進一步呈現了自香港開埠以來,當初的黃泥涌如何一步一步演變成今天跑馬地的這個模樣。《跑馬地:文化景觀》的策展人鍾妙芬博士說,這次展覽是想透過跑馬地的歷史演變,引起公眾思考自然與人文環境之於城市規劃應該是環環相扣的。「展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去探想城市裡的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之間有什麼關聯,其歷史脈絡是怎樣,以後又會擔演一個什麼角色。」

蕭競聰展覽《不棄的日常 造形一家親》 分享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集的民間小物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21

由裝置藝術家及獨立策展人蕭競聰、姚妙麗、民間博物館計劃共同策劃,翻箱倒籠,分享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集的床下底珍藏。包括有全新小包即棄紙巾、膠餐具、茶餐廳即棄杯、膠吸塑等等。蕭競聰2002年參與成立民間博物館計劃,展品包括特殊設計的日常用品,一反博物館傳統,他形容那些都是「沒有人收藏或無法收藏」的東西。蕭競聰認為博物館的存在意義,在於令人對文化藝術產生好奇,博物館應嘗試以更創新的方法使人明白、使人好奇。是次展覽以「用博物館學的」策展方式表述日常的場景、本土文化和社區價值,讓公眾關注在城市裡沒有被收集的、無形的,或未得到足夠表述而看不見的社區的知識與實用智慧。

話題》如果拌飯不能拌:從《黑白大廚》愛德華.李人生料理「鮪魚拌飯」,咀嚼美食與文化的認同

時評 | by 陳彥明 | 2024-11-30

近期熱播的實境節目《黑白大廚》,其中「人生料理」競賽項目中,韓裔美籍大廚愛德華.李(Edward Lee)端出一道「鮪魚拌飯」料理,以此闡述他人生的故事和自我認同的混亂。由於兩位評審給分和評論的角度差異甚大,後續引起眾多討論。強調「推廣韓食」的評審白種元,深受這道料理背後的故事感動,也高度接受這種為韓食注入新生命的作法,因此給了高分。韓西合併的食材、烹調方式,不知該用筷子、湯匙還是刀叉來吃的食用方式,都代表著愛德華混亂的身分認同。然而,愛德華的拌飯料理對安成宰而言有個致命傷:不能攪拌的飯,能稱之為拌飯嗎?一旦接受這是拌飯,那麼韓國拌飯的定義將就此改變,各種奇特的米飯料理都能稱之為拌飯了。詞彙背後代表龐大的文化累積,拌飯是傳統韓式料理,雖然烹飪競賽的本質在追求美味,然而一道料理背後,含帶著無限多種思考的層次。愛德華一直嘗試在不同文化中,找尋認同與定位。Openbook整理近期出版的韓國飲食相關書籍,邀請讀者一起品嚐書本裡的韓國美食與文化。

話題》看完黑白大廚,來一盤黑白切:從台灣飲食書看美食與文化

其他 | by 陳彥明 | 2024-11-13

不必攪拌的拌飯,能稱為拌飯嗎?近期熱播的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美籍廚師愛德華.李(Edward Lee)的一道拌飯料理,不僅在攝影棚內引起眾多討論,熱潮更漫延到海外各地。撇開命名的爭議,愛德華.李的拌飯,講述他身為韓裔美籍的認同困惑,同時也挑戰了韓國傳統飲食的界限。叫好連連的《黑白大廚》美食料理競賽,不僅僅是大廚們對廚藝的較量,更延展出關於文化底蘊與認同的探究。台灣的飲食文化在面對全球化和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同樣展現了對創新和文化延續的追求。而在台灣書市,飲食書一直是源源不絕枝繁葉茂的一脈。在眾多與飲食相關的著作中,我們可以讀到日常生活、家族記憶、在地認同乃至鄉土人情。陳彥明整理了講述台灣料理的書單,不僅看看食材與烹飪技術如何結合,更從中窺探一個時代或家庭的歷史與記憶。

問題不在後現代,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悼詹明信,兼悼那些年我讀過的文化研究

如是我聞 | by 鄧正健 | 2024-10-13

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早前逝世,文化評論人鄧正健撰文追悼,也悼那些年他讀過的文化研究。他回憶本科時所寫的第一份功課就是關於「後現代主義」,那時第一次聽說詹明信的名字,後來他偶而都需要讀到詹明信,陸陸續續買了幾本他的原作和譯本,最後卻只留下北京三聯出版的《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然而,後來人們漸漸掌握了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文本歷史化」已成了常識,詹明信漸漸在他的文化批評語境中退場,但在詹明信逝世之時,鄧正健形容重讀他的「後現代書」,依然是一場令人十分快樂的閱讀過程,甚至想起當年對世界和理論思想充滿質樸的好奇,而正是這份情愫,才令人更容易進入詹明信的論述裡。

「第二十屆香港亞洲電影節」十月開映 觸目新作揭開序幕 對談呈現影畫之中聾人世界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30

港亞洲電影節(HKAFF)將於2024年10月17日至11月10日舉行,門票將於10月3日中午12時開賣。今年的電影節陣容鼎盛,展映超過百套影片,並選出兩部影片作為開幕片:由兩大笑匠許冠文和黃子華主演的《破 · 地獄》,探討香港傳統道教送葬文化,以及COLLAR成員邱彥筒首次主演的《寄了一整個春天》,講述年輕女性在網絡上探索自我與情慾的故事。 電影節特別聚焦文化與身分認同,展出黃修平的新作《看我今天怎麼說》,以聾人文化為主題,展現聾人在社會中的掙扎與心聲。此外,還有多部來自亞洲各地的電影,關注當地的社會與政治議題,如《刺心切骨》和哈薩克導演的《羊辱》,反映社會困境與人性掙扎。 電影節的閉幕片包括《女兒的女兒》和《爸爸》,前者探討母女關係的複雜情感,後者則以2010年轟動的「荃灣少年弒母案」為題材,深入探討人性。這屆電影節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也呈現不同導演對當代社會問題的反思維度,期待觀眾的踴躍參與。

【新書】 班納迪克 · 安德森《語言與權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書摘——〈漫畫與紀念碑:政治溝通在新秩序之下的演變〉

其他 | by 班納迪克 · 安德森 | 2024-09-30

曾著《想像的共同體》、《全球化的時代》及《比較的幽靈》的著名民族主義大師班納迪克 · 安德森最新作品《語言與權力》推出繁體中譯版本。本書的研究核心重回印尼政治的各種面貌之中,印尼不僅是安德森長年研究的重心,更是他逝世之處。印尼的民族意識自17世紀早期荷蘭征服殖民後開始發芽茁壯,20世紀獨立後的當代政治更使用被稱為「印尼語」的語言,然而,語言與民族的關係,經歷了哪些篩選與內化?原本被視為高等語言詞彙的爪哇語,又是如何面臨城市語言的崛起而逐步消亡?這樣的文化撿選,背後又隱含了哪些族群意識? 安德森在《語言與權力》中深入分析了這一複雜矛盾,透過古典詩歌、公共紀念碑和漫畫等多樣材料,探討印尼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困境。他指出,語言作為民族意識的重要元素,卻同時帶來矛盾之所在。安德森透過爪哇語揭示了語言與政治權力間的複雜關係,反映了語言在政治合法性中的困境。 本書不僅是對印尼政治的剖析,也是對東南亞民族主義的理解。安德森通過溫暖且有力的筆觸,描繪印尼在混亂與極權體制下的真實面貌,成為理解當代印尼與東南亞的必讀之作。 此次書摘選取了〈漫畫與紀念碑:政治溝通在新秩序之下的演變〉一章,一窺印尼政治在不同文本呈現中的演變。

忘川嬉水,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 ——評《給美狄亞的男孩們》

劇評 | by 廖偉棠 | 2024-09-03

近日西九文化區與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聯合製作的《給美狄亞的男孩們》,以古希臘經典悲劇《美狄亞》結局為起點,以美狄亞的兒子為主角,由兒童與成年演員同台參演,結合了扮演、編作、即興、遊戲及多媒體影像等元素。詩人廖偉棠為了學習自身經驗以外的新生命而觀看,然後在小演員身上明白戲劇詩學的「淨化」(katharsis)有了不一樣的意義。他認為劇作有著前進進一貫以來的現代文學意識、豐富的隱喻細節、龐雜的議題野心和嚴謹俐落的結構掌控,而小演員在「忘川嬉水」,為他們這一代的命運充權,解構所謂的戲劇性之外,也提醒我們要記住自己的本來面目。

藝術無界限——長者藝術探索之旅

藝評 | by 譚偉峰 | 2024-08-15

隨著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未來長者人口將迅速增加。儘管政府和各社福機構提供醫療福利,但對長者精神文化生活的關注仍顯不足。譚偉峰介紹中大發起的《藝術與年長》計劃,當中以戲劇工作坊、紀錄片等藝術形式建立互助文化平台,豐富長者晚年生活,讓長者體驗和探索藝術。計畫核心為紀錄片《藝術老友「紀」》,以11部短片記錄長者在藝術中重拾活力和自信,並展現其獨特魅力,宣示「藝術無界限,能夠被各個年齡層的人所擁抱。 」

【新書】《性、愛欲、人文主義 :從文化差異到情愛取向,一場關於人類原始慾望的哲學思辨》前言

書序 | by 猶利安・尼達諾姆林(Julian Nida-Ruemelin)、娜塔麗・魏登費爾德(Nathalie Weidenfeld) | 2024-06-03

當代德國哲學家猶利安・尼達諾姆林(Julian Nida-Ruemelin)聯同自由作家娜塔麗・魏登費爾德(Nathalie Weidenfeld)出版《性、愛欲、人文主義 :從文化差異到情愛取向,一場關於人類原始慾望的哲學思辨》,以「愛欲的人文主義」(Erotischen Humanismus)為基本立場,探討了15個兩性主題,例如性別正義、色情片、藝術裡的色情、街頭性騷擾等問題,亦輔引自文學、電影橋段、電視影集或個人經驗,找出個人自主與社會規範間的平衡點,並對女性主義及性別正義的樣貌,進行全新的闡釋。

香港文化界連串版權風波 到底發生甚麼事?從中如何思考版權問題?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21

近日香港文化界發生連串的版權風波,先是中大中文系畢業生創作文集《吐露滋蘭》的作者授權問題,後有導演徐克的《上海之夜》4K修復版於康城首映,卻收到導演楊凡發出的律師信,重申擁有原創故事版權。而事件持續至今的,有香港攝記泰斗陳橋攝影集的出版風波,雙方仍在拉鋸,有待披露更多證據;香港文學舘的「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被指展板圖片侵犯香港文學重要研究者小思(盧瑋鑾教授)的版權,舘方修正的處理手法仍惹不滿。 這一連串的版權事件恰是契機,讓我們再去了解更多出版和著作權的問題,更尊重創作者的作品和意念。以下在概述以上事件後,再請香港著名作家及評論人朗天,以及香港藝術家及策展人黃嘉瀛,解說近日事件,也談他們對於侵權、版權糾紛的見聞和想法,藉此思考版權不同的可能性。

【新書】馬尼尼為《故鄉無用》自序〈我的父母沒甚麼好寫的〉

書序 | by 馬尼尼為 | 2024-05-17

馬尼尼為首部長篇小說《故鄉無用》,她以「無用」一詞形容自己的馬來西亞故鄉,以虛實交錯手法寫自己家族裡那些沒有學歷、艱苦謀生、病了瘋了甚至永無發達之日的人是無用之人,那片成長之地則成了無用之鄉。但她寫道:「但是這些東西已經在我體內生根發芽,只有我對這些人有興趣,對這些事有興趣。」她直面長期以來受壓抑的鄉愁,以及揮之不去的「無用」感,寫出這部曲折離奇的鄉土傳說,被劉克襄評為「小刀式的書寫,精準俐落,充滿張力」。

【法國五月】廟街算命x 法國奇幻劇場 尼古拉・卡森鮑姆編導《祈福》秘現香港地道文化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5-28

「法國五月藝術節」創立的港法劇場交流計劃——「讓鏡子說」以兩年為期,如今來到計劃的最後階段,來自港法兩地的編導——胡海輝及尼古拉.卡森鮑姆(Nicolas Kerszenbaum)已完成多階段的駐留和文化交流。繼去年的現代寓言故事 《美麗的陌生人》,Nicolas此次親身求神問卜,造訪掌相八字,為香港卜算前世今生,試圖從異國視角將個人與城市的命運扣連,並交託於超自然世界,最終編寫出這部幽異奇幻劇場作品《祈福》(Good Fortune)。在訪問中,除了創作意念之外,他也談到駐留香港的經驗和觀察,由此看見法國人對於香港的不同想像。

文化交融與傳統蛻變:讀楊牧詩

散文 | by 楊小濱 | 2024-05-07

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台灣作家」的楊牧,其三十冊跨文類大全集《楊牧全集》在其逝世四週年隆重問世,當中包括全新編纂、增補逸作、未公開書信手稿等。上海學者楊小濱為此撰文,談起楊牧的不同面向,而學者王靖獻和散文家葉珊常常潛入楊牧詩歌寫作的領域,不同身分的楊牧使其詩歌體現出文化和美學的多樣性,但他依舊保持著基本一致的風格,可見他對生命與時間、人與自然關係的沉思。

港台文化界震驚 !中大中文系出版學生文集未獲作者授權 學生作品版權不屬於學生本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06

著有《日常運動》、《樹的憂鬱》的本地作家梁莉姿,於上月29日在社交平台發帖,表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於1月出版創作結集《吐露滋蘭》(第三輯),收錄數屆畢業生作品,但全書未曾獲任何作者授權,出版後亦無另行通知作者。梁莉姿曾去信該書主編,但不滿對方的官腔回應,於是連日在臉書出PO抨擊。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包括港台作家及出版界均表示關注,並在帖文下留言及分享,引起連串討論持續發酵,亦已有報章及網媒報導,而中大中文系至今未有作出公開回應。以下整理事件發展脈絡,謹望引起對作者權益與文藝價值的討論,讓同類事件不再發生。

《叔.叔》導演楊曜愷新作《從今以後》是日上映!罕見題材為何令文化界熱烈期待?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01

《叔.叔》導演楊曜愷新作《從今以後》引文化界熱烈期待,終於是日上映!楊曜愷的《從今以後》繼續探討同志處境,但今次以更為罕有的年長女同志為題材,由區嘉雯、太保主演,久未露面的李琳琳特別演出。在國際首映時,已備受香港影迷注意,隨後更成為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又與多個歐洲地區完成發行協議,希望能令香港的同志權益邁向更大一步!在你猶豫入場之際,「虛詞」編輯部先為你來細數《從今以後》五大令人期待的重點吧!

無業卡夫卡:《喧嘩的碎片》中的自chur文化和過剩現象

書評 | by 鄧皓天 | 2024-04-30

鄧皓天讀完周丹楓的《喧嘩的碎片》後,不禁把他和卡夫卡的樣貌聯繫起來,內裡的資本主義敘事和超現代化讓他想起韓炳哲的《倦怠社會》,和馬克・歐傑的「過剩」都市現象。人們自覺信奉「勞者多得」的說法,就會形成一種「自chur文化」,人們抱著「敢搏就會贏」的心態,自然就會chur爆自己去達成不同成就,把無止境的工作和拼搏目標填滿日常生活,最終弄得心力交瘁,成了「倦怠社會」的一員,亦是周所描繪的那些幽邃無明的空洞心靈。

新亞研究所圖書館的文化遺產保護

散文 | by 陳慧寧 | 2024-04-29

自1953年成立的新亞研究所,一直以「誠明」心性之學,作為個體道德修行的目標,逐步邁向聖賢之路。陳慧寧談新亞研究所圖書館藏書與狀況,不但保留目錄咭片的檢索系統,亦構建了新亞先哲的研究風範,而藏書空間的維護與設置,同樣足見其負載的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最後陳慧寧想起圖書館作為社會的反映,電子閱讀逐步替代印刷圖書的閱讀,圖書館也開始了收藏的結構性調整,感慨紙質圖書終究會變為一種遺產。

【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 2024】「香港是一個讓國際文化藝術人士相遇的地方」——訪法國凡爾賽宮和特里亞農國家博物館館長Laurent Salomé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4-11

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辦的「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2024」早前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圓滿落幕,為期三天的高峰論壇匯聚世界各地人士,最後一場專題討論為「後疫情時代合作與共享的新方式:國際視角」,由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博士主持,嘉賓包括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博士、法國凡爾賽宮和特里亞農國家博物館館長Laurent Salomé、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藤原誠及美國史密森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Chase F. Robinson博士。高峰論壇期間,管理局與頂尖文藝機構簽訂合作意向書,標誌西九文化區一系列的項目正式開展。首批項目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計劃於2024年12月將與法國凡爾賽宮和特里亞農國家博物館(凡爾賽宮)合作籌劃特別展覽,聚焦探討中國和法國在18世紀文化藝術交流,令人翹首以待。論壇過後,館長Laurent Salomé接受各大媒體訪問,談及合作的機緣、藝術交流的意義與功能、營運博物館的方針。

日常爐灶,文化人情——訪《小食部》作者鄒芷茵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4-03-06

飲食本是家常事,在網絡年代食評隨處可見。不過鄒芷茵所寫的飲食專欄,卻並非尋常可見的食評。本身從事文學研究,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著有散文集《食字餐桌》,結合研究者和作家的雙重身份的鄒芷茵,在專欄中既寫飲食,同時將各色各樣的文學典故與歷史資料順手拈來,文藝光影穿插在粥粉麵飯之中,把一道家常便菜寫得五味紛陳。緩緩讀著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小食部》,尤如喝下一碗老火湯般滋潤而營養豐富,非一般速食快餐可媲美。她笑說寫飲食文章與烹調同理,最重要的是用心。「不是隨便把食材放進鍋裡,不然每餐都是吃火鍋。」

《明周文化》出版三十年今迎來告別號 下期將與娛樂版合併 重返一書一冊模式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2-26

在《明周文化》第2882期的編者話中,總編輯林栢昌宣布從下期開始,《明周》將取消一書兩冊的模式,即Book A 娛樂版與Book B 文化版合併,然後以全新形象出版,結合《明周》網站、社交媒體和視頻平台的特色,帶來更多獨家內容。《明報周刊》自1995年以一書兩冊模式營運,《明周文化》出版三十年來提供時尚生活美學資訊,組成無數社會文化專題,消息傳出後大眾與文化界人士紛紛道不惜與感謝。

【亞洲讀劇節:尋找春天】——透視各地民眾的苦難與反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30

由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亞洲讀劇節,在1月29日起,為觀眾帶來新加坡、孟加拉、台灣、韓國、泰國、菲律賓、尼泊爾、印度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劇本。讓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編劇家和他們的作品。這次讀劇節以「尋找春天」為主題,讓觀眾從各地劇本之中,了解亞洲各地的歷史和編劇家們關心的課題,透視別國民眾的苦難與反抗,與各地人民一起在嚴冬之中,尋找春天。

文化博物館或免「殺館」並將改成「流行文化館」 朱少璋:轉型構想名不正言不順 李展鵬:任何文化都應有好的展示空間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9

去年12月6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尖沙咀科學館改建為「國家發展成就館」,沙田文化博物館則讓址給科學館重置。消息一出,隨即引起社會爭議,直至近日(1月15日)《明報》專欄聞風筆動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事情最新進展,指一輪擾攘過後,文化博物館如取得「免死金牌」,將逃過「殺館」命運,政府亦考慮將其重組為「流行文化館」,建議把現時文化博物館內6個常設展覽中的趙少昂藝術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以及兒童探知館遷到其他博物館,只保留現時正在展出的李小龍、梅艷芳專題展,以及金庸館、粵劇文物館、瞧潮香港60+;同時考慮將「國家發展成就館」建於中環展城館作為臨時展館。

膜拜「學神」的校園文化,會埋下多少挫敗與憤恨?

書評 | by 楊鎮宇 | 2024-01-18

「怪獸家長」育成學霸小孩,並非香港的獨有現象,但天外有天,中國學生的階級極為分明,竟有「學神」之稱。遙看台灣的楊鎮宇評《學神》,審視北京菁英高中生的「地位體系」,以及他們在求學時代培養的技能如何有助於日後的職場發展,背後涉及到教育階層化、菁英研究、中國發展等研究領域的認識,楊鎮宇因而帶出台灣人為何需要認識中國「學神」的問題,香港又未嘗不可從中借鑒,反思家庭、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新書】《香江飛鴻——黃飛鴻傳奇與嶺南文化》〈一九四九年黃飛鴻電影首映〉

其他 | by 張彧 | 2024-01-04

在香港,黃飛鴻的名字幾乎無人不識,這與自1949年以來上映了逾百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不無關係,但他於1925年病逝後,沒有留下任何個人遺物,僅靠後人流傳其傳奇故事。《香江飛鴻——黃飛鴻傳奇與嶺南文化》透過文字和黃飛鴻相關紙本藏品,包括書籍、電影特刊、戲橋、相片等,分六個章節,將黃飛鴻傳奇的誕生、傳承和演化過程,一一呈現。

【2023・回顧】寒冬中逆風而行——2023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2

2023年的復常與夜繽紛,有沒有為香港文化界帶來歡喜豐收的一年呢?用易經卦象而言,或者近於「或躍在淵」。年末沙田文化博物館或殺館之消息,再回顧2023年文化界大事新聞,不禁令人唏噓。年初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的爭議,引發公眾激烈討論;與此同時,「四字電影」發圍,香港電影業彷似迎來新的生機,然而鮮浪潮等各位培育電影新秀的平台卻面對電檢刪剪問題。今年出現文藝工作香港未能入境香港的新聞,為歷來最多。另一方面,復常通關後港人紛紛北上外遊,嚴重打擊本地餐飲及零售業,包括書業生意也大幅下滑。過去幾年逆巿景氣的香港獨立書店業也屢受打擊,不排除未來將有結業潮;加上香港文學館的撞名爭議,香港文化未來前景頗有如履薄冰之情。然而,今年文化界也有值得慶賀之事,許鞍華拍攝紀錄片《詩》,首次把香港詩人帶到大銀幕;梁朝偉榮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也帶來沖喜效果,而今年衝擊娛樂圈的AI尹光及ChatGPT,也引起科技與藝術的創作討論。未來不可預期,唯有繼續自強,支持並珍惜本地文化創作,讓我們在逆風中同行。

文化博物館或殺館讓址給科學館 科學館原址建國家發展和成就專館 巿民及文化界人士關心藏品去向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12

早前《施政報告》提出設立兩所博物館介紹國家和抗爭歷史,除了把現時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改設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外,昨日(6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將自1991年啟用至今、位於尖沙咀的科學館改建成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博物館,涵蓋國家歷史、政治、經濟發展和文化,深化市民對國家和國情的認識。而科學館將於沙田文化博物館重置,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有藏品將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和重置,即2000年正式開放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將會消失,不復存在。

從散步學認識香港與其他城市之間的文化探討和聯想——《城市散步學》讀後感

書評 | by 峰光瑰 | 2023-12-05

我喜歡書中提及到香港都市當中的塗鴉和深井這個鵝的地標,深井這個鵝的地標讓我想起了新會睦州的黃沙蜆地標,金黃色的黃沙蜆地標設計顯得非常有金屬味道,整體有點財俗氣,但在書中看到深井這個鵝的地標還顯得有點綫條美學典雅之處,這兩者同是鄉郊特產地標在美學角度的對比來說,可以反映出香港和內地的城市審美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更好地瞭解一個城市如何優雅地表達其獨特美學信息。最近香港塗鴉最出眾者是松島安,他那幾首玩世不恭的鹹濕粵語詩讓每個城市散步觀察者引俊不禁,但論字體的美感還是九龍皇帝優勝于松島安。他們的文字塗鴉讓我想起內地的公廁塗鴉,這些塗鴉當中夾雜著一些不良廣告信息,或許在香港某個偏僻的公廁也有同類的廣告信息,但無形中成為城市之間共同的次文化表達,這點還是讓我會心一笑。

【虛詞・文學館在他方】馬華文學館的文化樞紐作用

其他 | by 陳慧寧 | 2023-10-30

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所成立的馬華文學館,致力於收藏及保存馬華作品及史料,成為現今東南亞華文研究資較為齊全的文學館。陳慧寧講述了馬華文學館與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純文藝期刊《蕉風》的關係,也分析了馬華文學館如何作為一個文化樞紐,講好文物文獻的故事。

回首向來蕭瑟處——淺談《尚未劇終》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3-10-25

黃自鴻把在《信報》專欄《優雅的生活》裡的撰文結集,編成這部《尚未劇終》,但這並非一般的文章結集。當中每篇散文都在透過經典的文本和大眾喜愛的流行文化,輔以適切的文哲理論,讓讀者能深入淺出地認識、理解、甚至愛上文學。重編文章的用心處,是作者以論文結構的方式,把原本龐雜的散文以文學的形式、語言、價值、倫理、讀者、形象、心理、身體、生活、評論分成十類,再從這類別中以「文學的價值」作為整本書的問題意識。結構上以文評理論所熟悉的「作者」、「作品與社會功能」與「文本」作為編輯內容的核心,文本以顧城的〈錯過〉、魯迅的〈臉孔〉、端木蕻良的〈爺爺為甚麼不吃高粱米粥〉、白先勇的〈一把青〉、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等作為文本分析例證,讓整部書稿結構分明。心水清的讀者或會發現,在文評理論中欠缺了「讀者」的部分,這從讀者而來的接受美學,正是我們作為讀者,在閱讀本書的經驗過程,同時也是在這無涯之旅中發現文學尚未劇終的原因。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文學建館,錢從何來?探討香港文化資源政策現況與出路——訪May Fung及雷子興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0-09

本地倡議設立香港文學館的聲音一直存在,能否爭取成功都與香港文化政策及撥款息息相關。政府揚言要將香港打造成「中外藝術文化之都」,但資源有否恰當運用,還是只是「燒煙花」?而據說文學本來就窮,申請資助時一直處於弱勢,到底實況與出路又如何?本文希望展開香港文藝資源及政策的討論,思考如何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尤其探討文學獲得資助的可能。我們分別邀請了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May Fung(馮美華)及文化政策研究者雷子興,分享其經驗及觀察。

【查映嵐專欄:火宅之人】小對話

專欄 | by 查映嵐 | 2023-09-04

美國各處鄉村文化迥異,但在查映嵐居住的北加州,日常小對話(small talk)是必備的技能,但對於來自亞洲的內向型人也是日常無預警微小恐懼的來源。經過一些糾結和奇妙的偶遇後,今夏回港她確切感受到自己開始異變成加州人的體質,同時發現缺席別處的「家」所帶來的牽掛和不適會變得必然,但有時候還是會生出妙趣。

香港專欄.台灣文學獎——兩地文化上升階梯與機制對照:鄧小樺、黃麗群對談紀錄

報導 | by 韓祺疇 | 2023-08-08

鄧小樺、黃麗群兩位擁有豐富媒體與出版經驗的作家,日前在台北飛地書店對談「台港都市的文學養成生態」,討論香港的專欄文化和台灣(以單篇為主)的文學獎機制,在過去如何成為作者事業的上升階梯;在舊有權威消失的當下,作家們面對沒有邊界的網絡文化,文學生態又將出現怎樣的挑戰。

【藝文在線等】第八集:西西玩嘢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秩序編輯室 | 2023-07-28

紀念一個作家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讀她的書。西西在〈肥土鎮灰闌記〉中的政治寓言,如何書寫我城身分危機?患癌後遺症導致右手漸漸失靈,無阻她用左手寫成《看房子》、《我的喬治亞》、《縫熊志》、《欽天監》等作品,寓創作於遊戲,在不同藝術之間跨界遊走。星期三晚11點,繼續與 #黃念欣 教授、主持小樺、Emily一起暢談西西作品的遊戲性與跨界!

【藝文在線等】第七集:今晚西西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秩序編輯室 | 2023-07-28

「我覺得生命既不可愛,也不見得不可愛,一朵花,就算只開一個短短的早晨,也沒有甚麼不好。」紀念一個作家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讀她的書。西西在2022年12月18日辭世,今集「藝文在線等」請來黃念欣 教授,與主持小樺、Emily一起討論西西近70年的寫作生涯,懷緬這位我城重要的作家。

文學製造了我們的相遇——鍾玲玲、鍾曉陽《雲雀與夜鶯》新書對談紀錄

報導 | by 王瀚樑 | 2023-07-28

鍾玲玲與鍾曉陽,二人都是香港的傳奇女作家,不過寫作風格迥異。鍾曉陽的筆觸細膩動人,其作品在中學教科書中,為人所必讀。鍾玲玲則自言是小眾作家,其文字充滿哲思與實驗色彩。而她們同樣曾沉潛二十年,直至近年又各自重寫舊作。今年她們合寫了一本新書——《雲雀與夜鶯》,透過對話、書信和小說文本,以各自的文字凝練走過的時光,私語她們在寫作路上的心跡。

【藝文在線等】第六集:長江古義人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7

在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江健三郎依然勤於寫作,其摯友伊丹十三的離世,激發他寫出《奇怪的二人配》三部曲,令他的文學達至新的高度。「藝文在線等」今個星期繼續有作家 #董啟章,與主持卓然、Emily,和大家導讀這位知識份子型作家的作品。

【藝文在線等】第五集:大江健三郎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8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近月離世,作家董啟章自言大江是他最崇敬、影響他最深遠的當代作家。「藝文在線等」一連兩集,請來董生與主持卓然、Emily暢談大江這位受人景仰,出名難讀的知識份子型作家,並探討其作品在時代當下的意義。

【藝文在線等】第四集:今晚主題曲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7

「浪奔,浪流~做隻普通的馬仔~萬水千山縱橫~小丸子又有心事~⋯⋯」上星期討論廣東歌大家也意猶未盡,今集用文學角度講講陪伴大家成長的劇集/卡通片主題曲!究竟主題曲如何團結香港人,又如何塑造我們的共同文化身份?今晚11點,聽聽主持卓然、小樺、紫翹的講法~

【藝文在線等】第三集:今晚歌詞夜唔夜

藝文在線等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3-07-27

粵語歌作為香港流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究竟歌詞能否當作文學研究的文本去理解?歌詞作為文本具文學性 嗎?今晚11點,聽聽主持卓然、小樺,加上新主持——文學館打雜王紫翹 ,一同討論香港歌詞研究!

【書展開幕】中小型出版社大減 獨立書店體制內外各尋出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21

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周三(19日)於灣仔會展開幕,是自疫情復常後首個書展,主辦方貿發局預計入場人次會比往年多。今年書展有更多內地展商參展,反之中小型出版社則蹤跡難尋。不過也有書店於今年首次參展,期望令讀者可在書展中發掘獨立出版書籍。而在書展以外,亦有獨立書店及出版商自行舉辦「小型出版銷售場」,為讀者提供接觸本地出版的另類選擇。

訪患癌作家小書——「閱讀拯救了我」

專訪 | by 王瀚樑 | 2023-07-20

死亡是一場可以預知的意外,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但當它出現之際,卻總是令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兩年前,小書出版了她的首本散文集,在鬧市之中開辦了書店「小書舍」,獲邀請在電台節目中說書,一下子實現了三個夢想,能做着一切與書相關的工作,她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但就在這一年,她患上了骨癌。在病榻之中,她繼續看書、寫書。她說,是閱讀拯救了她。「當我獨自一人的時候,書本和文字是我最大的安慰」。

五味紛陳,期待更多——「自由舞2023」

藝評 | by 李海燕 | 2023-06-09

西九大型舞蹈節「自由舞2023」,聚焦世界各地優秀女編舞家,李海燕認為這固然是其特色,但是當代舞中的「身體」意涵複雜,不少創作者和觀眾會自覺地把「肉體身體」與文化身體分別處理,她觀賞時則把注意力放在「個人」而不是「女性」,察覺面向與面向的交織和重疊如何為個人帶來壓迫,或賦權。

【文藝Follow Me】為電影造世界的幕後功臣 張西美談「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6-03

香港文化博物館近期舉辦「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策展人之一有著名服裝指導張西美。張西美原本修讀時裝設計,畢業後曾做過時裝設計的工作,後來在同學介紹下入行做電影服裝,「以前都是根據明星買名牌,我不喜歡,所以做古裝,古裝沒有名牌。」她第一套參與的電影便是徐克和胡金銓導演的《笑傲江湖》,「我覺得做古裝可以發揮多一點自己的想法。」

【新書】廖偉棠《有托邦〔索隱〕:關於當下、生態與未來的文化想像》代序——致十年後

書序 | by 廖偉棠 | 2023-05-29

廖偉棠最新出版的《有托邦〔索隱〕》,穿梭於文學、影像、藝術等各種文本,反思疫情、自然災害等議題,激勵我們對「有托邦」的想像,廖偉棠亦寫了四篇〈致十年後〉的代序,本文收錄他寫給十年後的兒女、朋友與AI的篇章,讓讀者感受他對未來的希冀與想像。

誠品24小時書店進駐松菸 延續不打烊書店文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05

台灣誠品自1999年開辦「24小時書店」以來,廣受書迷、夜貓子的熱愛,也成為誠品書店的最大特色,令誠品書店在國際揚名。現時24小時營業的誠品信義店將於今年底租約期滿,外界一直關注是否還會有下一家24小時書店。誠品董事長吳旻潔5月4日宣佈,誠品下間24小時書店會進駐松菸。松菸店亦將大幅改裝,圖書量擴增3倍至超過10萬種,以大片落地窗引接松菸園區的天光綠意,打造成一家「看得見天空晨昏雲影」的24小時書店。吳旻潔更承諾,「只要我活著還經營誠品,誠品就一定會有不打烊書店」。

回應金像獎風波及機制爭議——訪新晉導演、業界代表、文化評論人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5

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可能是歷來賽果最受外界質疑的一屆。新一代電影以過半數提名,撐起了半張提名名單,惟最終得獎比例卻相對少,引來坊間質疑:到底金像獎有否真心希望扶持新人、推動世代交替?再加上《給十九歲的我》獲最佳電影的爭議,更增加了外界對金像獎機制的質疑。網絡狠批者眾,但真正在做電影的人怎麼看,到底新世代電影如何能夠有更多支持和機會、機制能否更開放和公平,這些問題都需要具體而切實地談論,也需要業內人士的真誠回應。

死亡三部曲終章《殉爆》 如果命運能選擇?

劇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0

生命誠可貴,但若有一種更崇高的理念,是否值得為之犧牲性命?7A班戲劇組藝術總監一休(梁承謙)坦言自小恐懼死亡,因為害怕看到一個生命由存在變成消失。一休發現死亡是如此難以面對、消化,於是將恐懼轉化為藝術,以戲劇去探討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繼2002年創作了《想死》、2007年推出姊妹作《大笑喪》之後,事隔21年後,死亡三部曲迎來最終章《殉爆》。一休依然透過戲劇,與觀眾談生論死,詰問死亡的意義。

玩一場囍事,舞出關係支點——自由舞2023:訪梅卓燕、陳建文《囍 — 紅色的承諾》

專訪 | by 鄧小樺、陳芷盈 | 2023-04-13

故《囍》以三條主線切入婚嫁的不同面向,主線一把港粵婚嫁儀式袪魅,一一轉化成舞蹈重現,主線二加入了舊時圍村的哭嫁歌揭穿悲涼本質,主線三則以《帝女花》借古諷今。當中第二主線尤其令人心傷,原來在六十年代以前,香港仍流行著哭嫁儀式,在新娘出嫁前一晚,新娘會睡在一張「攤屍蓆」,一群姊妹就圍著她唱歌哭別,一直到新娘快要到達男家才止住哭聲,此時新娘便要把「愁巾」(3x3吋的小方巾)丟下,意指放下舊事,換上新身份。梅卓燕指,「我覺得哭嫁歌就像心理治療。在盲婚啞嫁的年代,為免同姓近婚,新娘會嫁到遠方,窮人家更如同賣女,所以真是生離死別,一別就是一生,哭嫁根本是人之常情。」

多虧了溫柔,茶壺才能開口說話

如是我聞 | by 馮程程 | 2023-04-07

橫跨四星期的西九全新大型舞蹈節「自由舞」,聚焦女性舞蹈藝術家,透過全方位的節目和周邊活動,包括開幕節目《女俠傳奇》、本地舞蹈藝術家梅卓燕新作《囍 — 紅色的承諾》、壓軸登場的《群眾》等,邀請觀眾體驗多元的舞蹈世界。當身體自由地起舞,我們將會看到一份溫柔的力量正在我們彼此之間蔓生,牽手延展。

回歸音樂本身的純粹:《Tár》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3-03-29

Tár 最重要的一層社會身份,不是性小眾,也不是女性,而是金字塔尖的特權人士,屬於 1%的社會精英。Tár 以 男性的 maestro 並非女性的 maestra 自居,平素以中性打扮西裝視人,流露出一陣陽剛氣質(masculinity),恐嚇霸凌女兒的同學時亦以父親之名告狀,當有憤怒時會用拳擊洩忿。即使身為生理女性,她跟典型的「老白男」並沒有兩樣,同樣賺取從上而下的父權紅利,也讓位處下游的女性攀附,從她身上索取利益,作為一種等價交換。多年後,她去東南亞按摩店,無數按摩技師跪坐著,穿上號碼牌供她選擇。先前的自己也正像這樣,在一個容易獲得獵物的圈子裡進行捕捉,這種異樣的感覺令她嘔吐。

傑出藝術家可享有倫理免死金牌嗎?——從《Tár》和取消文化議題談起

影評 | by 朗天 | 2023-03-21

美學上,我們一直有天才首出抑或受眾首出的歧異。天才首出的美學以天才藝術家生產「美」,「美」當然是由他們界定,因而他們自然擁有這方面的無上權威;受眾首出的美學則強調美學判斷由鑒賞者提供,所以「美」該由審美判斷保證。大家都講究品味和想像力(尼采和佛洛伊德之後則加上無意識),但天才美學還多出了創意或創造力的尊崇,所以一直在理念上主導著藝術文化界的意識形態。 一但考慮到天才問題,便來到那殘酷的事實認證——人人都可以(嘗試)做藝術家,但不是人人都是好的藝術家。創作的確有天份之分,賢愚之別。為了平權,我們必須接受平庸,以至有意無意混漫評鑒標準,弄得模糊難辨。當美醜高低不再能輕易判別,藝術評論便順理成章成為「畀面派對」或赤裸的權力遊戲。

跨越記憶與想像的邊境 ——「跨文化對話、協商與現代性:現當代華文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紀錄

報導 | by 蔡樂佳 | 2023-02-24

去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與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聯合主辦「跨文化對話、協商與現代性:現當代華文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香港、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的多位學者,於線下及線上同步參與會議。來自多個領域的研究者乘著工業、科學與技術發展的羽翼,齊聚於此,得以跨越地理空間的界線討論交流,與會議主題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呼應。

【文藝Follow Me】從飲食男女到飲食書店 「字字研究所」呂嘉俊:食物不是機器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2-18

富德樓一樓的「字字研究所」是一間書店,也是出版社,特別的是書店琳瑯滿目都是關於飲食的書籍,《香港人食香港菜》、《圖解香港燒賣》、《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米其林精神:執著、堅持、精進》。負責人呂嘉俊說他本來只想開間普通書店,直至有次「七分一書店」店長James對他說:「不如你做飲食書店,全香港沒有飲食書店,而你最熟悉飲食。」讓他下定決心在2021年6月開了「字字研究所」。

【2022・回顧】窄路中尋生機:2022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4

身處壞時代裡,2022年沒有比往年過得更好,每天等候著我們的,仍是一堆接一堆的壞消息。不同社會與文化大事,固然牽動著我們的內心,多名重要作家的離逝,更讓人感覺無比惋惜。踏入後疫情的年代,大環境依舊充滿不確定性,猶幸去年仍見本地電影在票房屢創佳績,文壇後起之秀亦在大舞台發光發亮,離散年代的新媒體也無懼傳媒寒冬,嘗試開拓海外戰線,縱然前路滿佈困阻,狹窄而難行,文藝界同路人仍在各自的崗位上,繼續努力尋找出口,守護每片值得堅持的陣地。

【已讀不回 S2 #40】美斯捧盃、麗英大悲咒、衍仁擤鼻涕、Sarah校園生活、KY離別感言|已讀不回Book Channel終極花絮!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12-23

Book Channel 第二季經已全部播映完畢,過去幾個月嘅嘉賓,包括世界級生態攝影師 Samson 蘇毅雄、金馬獎得主黃衍仁、歌手、演員麗英、「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將 Book Channel 推向世界級嘅高度,多謝大家!聽晚11點,睇埋我哋最後一條終極花絮! 金馬獎得主黃衍仁離港得獎前訪問曝光!麗英 分享入行心得!即睇Book Channel終極花絮!

金在德的《棕色》、反本質主義與當代跨文化舞蹈

劇評 | by 尹水蓮 | 2022-12-19

城市當代舞蹈團即將上演《棕色》一劇,尹水蓮教授形容,劇中的舞者,宛若大樹分杈出來的樹枝。他們動作一致,一同傾斜身軀,一同背着手、小踢腿。他們膝蓋微曲,保持彈跳,讓身體上下擺動。背景音樂由金在德本人創作,以弦樂器與打擊樂器組成一闕混合曲,造出敲木般的聲音,慢慢把氣氛推上高潮,然而這種重複的節拍和旋律,卻不斷地阻撓音樂演得過於戲劇化。作品有部份元素來自傳統音樂和舞蹈,像韓國的巫俗舞salpuri的步法以及小鼓舞chaesangsogochum中的反覆彈跳,而聲音則近似牙箏ajaeng(七弦低音樂器)和韓國傳統鼓buk。

【已讀不回 S2 #39】李慧詩|集氣!一起修復殘缺的我城:石井朋彥《回憶修理工廠》

已讀不回 | by 李慧詩 | 2022-12-18

Book Channel 最後一位嘉賓,將會介紹今季(希望唔係最後一季)嘅最後一本書——今集繼續有請「牛下女車神」 Sarah 李慧詩介紹吉卜力 動畫製作人石井朋彥《回憶修理工廠》!

【已讀不回 S2 #38】李慧詩|踩單車、讀文學我全都要!: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

已讀不回 | by 李慧詩 | 2022-12-10

Book Channel進入本季完結最後倒數,有請今個禮拜世界級壓軸嘉賓——牛下女車神——Sarah李慧詩同我哋講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

【已讀不回 S2 #37】麗英|少女の樂與怒!:kakifly《K-ON!輕音部》

已讀不回 | by 麗英 | 2022-12-04

今個星期麗英繼續同我哋深入佢嘅宅女本源,並帶來一套空氣系 經典作品——《K-ON!輕音部》,敬請期待!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把破碎的世界再度拼回到一起:芭芭拉.艾倫瑞克的思考與行動

其他 | by 蔡竣宇 | 2022-11-30

「變得老到可以死了,是一項成就,不是挫敗」,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老到可以死》這樣寫過。「左岸文化」的蔡竣宇覺得,這位美國著名的社會運動家,也是多本書籍與無數評論文章的作者,只是再進入一個生機勃勃的宇宙,我們也一樣參與其中。

已讀即回:不信則無!信則有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11-26

又嚟到月尾,今次 Book Channel Live 以想像為題,請到劉學成同埋黃詠詩,講下創作心得,又講下文藝界撞鬼事件!!!!!!!!

【已讀不回 S2 #36】麗英|乘着風傾聽誰故事:雪乃紗衣《彩雲國物語》

已讀不回 | by 麗英 | 2022-11-20

雖然麗英而家已經成為一位演員、歌手,但係佢並冇忘記到身為一位腐女嘅初心!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佢介紹《彩雲國物語》!

【已讀不回 S2 #35】黃衍仁|黑暗中的民謠浪子:周雲蓬《綠皮火車》

已讀不回 | by 黃衍仁 | 2022-11-11

喺健全嘅人眼中,有時難免會用一種悲情嘅眼光嚟睇失明人士,但係喺中國獨立民謠歌手、詩人周雲蓬嘅歌曲,同埋詩入邊,佢成日都會提醒我哋,失明除咗係一個缺陷之外,同時亦俾咗一個完全唔同嘅角度佢去感知世界。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聽黃衍仁講周雲蓬《綠皮火車》。

【已讀不回 S2 #34】黃衍仁|打開讓光進來的缺口:Leonard Cohen《渴望之書》

已讀不回 | by 黃衍仁 | 2022-11-05

Book Channel第二季就嚟嚟到尾聲,今個星期同樣有重量級嘉賓同我哋講書——佢有多重身份,佢係一個獨立音樂人、演員、靚仔,亦有為電影配樂(仲有金馬、金像獎提名!)——有請黃衍仁為我哋介紹傳奇音樂人 Leonard Cohen 詩集《渴望之書》!

【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螢火蟲之墓

影評 | by 黑體文化 | 2022-10-31

黑體文化最近出版的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螢火蟲之墓》揭露了青少年清太如何帶著年幼的妹妹節子,度過戰爭的恐怖及戰後地獄般的日子,不論就動畫還是故事而言都屬上乘藝術;同時它也是有史以來極為悲傷的電影之一。

酷兒文學圖書館首度登陸香港 本地文化人:「城市需要多一點這樣的浪漫pop-up」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0-31

繼英國、美國和台北後,「酷兒文學圖書館」(Aesop Queer Library)終於首度登陸香港,活動期間精選45本橫跨小說、非小說及詩集等不同類別的作品,以書取代店內產品作陳列,讓大眾接觸來自本地、亞洲與世界各地的LGBTQIA+ 作家與盟友的作品,共同經歷酷兒文學的歷史演變。

已讀即回:動物矛盾大對決!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10-30

五夜講場返嚟喇!文學放得開 x 真係好科學跨界合作,有作家張婉雯、Karen博士上嚟Book Channel開Live,加埋黃嘉瀛(KY),三個一齊講下動物話題之矛盾大對決!

【已讀不回 S2 #33】蘇毅雄Samson|天災滅絕真攬炒:David Quammen《多多鳥之歌》

已讀不回 | by 蘇毅雄 | 2022-10-21

自然學家逵曼(David Quammen)指出,多多鳥可能是第一種由於直接人為干預而絕種的生物,他以此為引子,探討日益嚴重的生態系統破壞問題,並寫成此書⋯⋯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National Geographic攝影大賽評審、香港生態攝影第一人Samson 蘇毅雄介紹《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

【已讀不回 S2 #32】蘇毅雄Samson|香港大自然的前世今生!:葉靈鳳《香港方物志》

已讀不回 | by 蘇毅雄 | 2022-10-16

自1938年從廣州南下,香港便成為作家葉靈鳳的第二故鄉。「香港在種種方面都是一個值得研究且充滿有趣的地方,不論你注意的是國際問題也好,中英關系也好,歷史考古也好,甚至草木蟲魚也好,香港這個地方都可以提供豐富的資料不使你失望。」因此,他寫出一系列有關香港的著作,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生態研究員、環境教育工作者Samson 蘇毅雄介紹《香港方物志》。

【已讀不回 S2 #31】蘇毅雄Samson|香港郊遊遊!:香樂思《野外香港歲時記》

已讀不回 | by 蘇毅雄 | 2022-10-08

已故的學者香樂思(Geoffrey Herklots)很可能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其《野外香港歲時記》以「歲時記」方式記載香港四季的變化及動植物的品種,是香港生態環境、鄉村風俗、自然歷史等的重要記錄。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生態研究員、自然攝影師 Samson 蘇毅雄介紹這位香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

【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千與千尋

影評 | by 黑體文化 | 2022-10-03

黑體文化最近出版的新書《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回顧吉卜力每一部長片,搭配大量精美劇照與海報、創意團隊與工作室的照片,帶領讀者進入吉卜力的魔法世界,《千與千尋》這部電影,正好展現了吉卜力擁有創造令人著迷的世界的獨特能力。

已讀即回:叫得「潮語」已經好唔「潮」 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9-30

咩話?!Francis李立峯話佢最鍾意嘅Youtuber係鄧小樺?!我哋決定俾佢上嚟Book Channel Live親自澄清下!同場仲會有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 Witness得獎攝影師曾梓洋擔任嘉賓,一齊傾下網絡文化、memes、潮語、偶像、動漫、串流平台之類~~

【已讀不回 S2 #29】Francis 李立峯|此訊息已被屏蔽:Margaret Roberts《Censored》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16

學者Margaret Roberts喺《Censored》詳細解釋咗審查嘅三種機制,第一種係「恐懼」,一個威權社會,會利用一啲模糊嘅法律、規條,令大家喺講某一種言論或者表達批評嘅時候有所顧忌。但Roberts指出,恐懼作為一種審查機制,其實有其局限。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李立峯主講Margaret Roberts《Censored》。

【已讀不回 S2 #28】Francis 李立峯|有圖無真相?:Natalia Roudakova《Losing Pravda》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09

擁有權力嘅人愈發肆無忌憚,可以公然講大話冇後果;無權力者對公共討論失去希望,唔相信溝通能夠帶來任何意義⋯⋯我哋究竟點解會行到嚟呢一步?學者Natalia Roudakova寫咗《Losing Pravda》呢本書,直譯就係「失去真理」,並嘗試分析我哋所身處嘅後真相社會形成嘅原因。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聽聽專研政治傳播嘅Francis李立峯點講。

【已讀不回 S2 #27】Francis 李立峯|獨毒毒不如眾毒毒:Sherry Turkle《Alone Together》

已讀不回 | by 李立峯 | 2022-09-02

當傳播同溝通嘅科技日新月異,更先進嘅傳播科技,係唔係就帶嚟更好嘅傳播,更好嘅溝通?今時今日可以用通訊程式隨時免費視像對話,保持恒常嘅聯繫狀態,但人與人之間嘅關係 咪真係更加緊密呢?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請來李立峯同我哋一齊探討種種問題!

已讀即回:冇得去旅行做人仲有咩意義?!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8-26

聽完6號過去幾星期嘅分享,有冇人忍唔住手買咗機票去旅行?輕背包 Sherpas 嘅兩位成員 Sonya 同 Franky 早前上嚟Book Channel做Live,分享下呢兩年冇得去旅行嘅感想,同旅行嘅意義!

【已讀不回 S2 #26】6號@RubberBand|自由與牽絆之間:Judith Schalansky《寂寞島嶼》

已讀不回 | by 6號 | 2022-08-19

《寂寞島嶼》的作者Judith Schalansky成長於冷戰時期的東德,不能出境的她從小未曾有過旅行的經驗。地圖成為她探索世界的起點,通過觀察國家的版塊形狀,她幻想出當地不同的歷史故事。無法出境的我們,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不妨與Rubberband 6號 一起,跟著Schalansky在書海上航行。

【已讀不回 S2 #25】6號揭開拉丁美洲隱世秘史!:加萊亞諾《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已讀不回 | by 6號 | 2022-08-12

6號 @RubberBand 對南美洲的愛,始於這本書──「困難時期,民主 成為反對國家安全的罪行⋯⋯我們這些剁人肉的機器是國際機器的一部分,全社會正在軍事化,非常時期成為永久的時期。」加萊亞諾以一個個小故事串連起歷史碎片,成就《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這一部有關南美洲人文歷史的經典之作。

【已讀不回 S2 #24】6號|在異世界轉生成為…馬奎斯?!:馬奎斯《異鄉客》

已讀不回 | by 6號 | 2022-08-05

這些年間,很多人因各種原因離開香港。《#百年孤寂》的作者 #馬奎斯 早年因揭發政府醜聞,被逼離開出生地 #哥倫比亞。流落在 #異鄉,他寫下十二個有關 #流浪 的故事,成就了《#異鄉客》一書。今集聽6號@RubberBand主講《異鄉客》,探討我們 #旅行 的意義。

已讀即回:左手又係哲學 手背又係哲學 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7-29

中大哲學系兩大長髮型男──鹽叔(楊俊賢)、阿凡(王劍凡)──齊集Book Channel講哲學!今個sem reg唔到阿凡course嘅同學仔唔好走寶!

【已讀不回 S2 #22】鹽叔:生而為人,我很抱歉!:Thomas Nagel《Mortal Questions》

已讀不回 | by 鹽叔 | 2022-07-22

生而為人,我哋嘅人生究竟有冇意義?宇宙咁大,人生咁短暫,我哋嘅生命對世界似乎微不足道。既然最後注定歸於虛無,我哋做嘅嘢究竟有咩意義?以上嘅問題,#鹽叔 @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 將會為你一一解答。今集 #已讀不回BookChannel,由 #鹽叔 主講Thomas Nagel名作《Mortal Questions》,聽下佢點樣解答人生嘅荒謬!

業主突指違反條款終止租借 「第一屆香港人書展」被迫取消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7-13

原定明天(14/7)開始在銅鑼灣Mall Plus商場舉行的「第一屆香港人書展」活動,主辦方之一、山道出版社負責人楊子俊表示,收到業主書面通知,指他們涉違反租約,須即時撤走場內所有物資,主辦單位宣佈「香港人書展」取消舉辦,並會保留民事追究權利,明早十時前再公布替代方案。

【已讀不回 S2 #21】鹽叔:做乜諗嘢咁理性?:David Hume《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已讀不回 | by 鹽叔 | 2022-07-08

雖然而家喺樂壇、娛樂圈、電影界都可以見到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嘅身影,但好感謝佢哋冇忘記我哋虛室呢個小小嘅文學推廣頻道已讀不回BookChannel~今集有集有請鹽叔主講David Hume名作《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已讀即回:將今晚今晚交給我…冶癒你心窩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6-30

「療癒」係現今好多人關注嘅課題,生活喺香港呢個城市,我哋可以點樣得到慰藉呢?黃嘉瀛、何潔泓,同埋《鐵行里》演員梁天尺同大家一齊探討!

【已讀不回 S2 #20】Luna串錯字、Willis好純情?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嘉賓私下人品大揭秘!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6-24

已讀不回BookChannel 絕密花絮曝光!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現身解釋,點解上星期落到水浸都仲係黃雨,Luna Is A Bep 同KY黃嘉瀛亦會分享藝名由來,到底Luna真名又係乜,睇完你就知!

【新書】散文集《時候》序——多才多藝的文化人陳耀成

書序 | by 李歐梵 | 2023-04-26

陳耀成新書《時候》的內容五花八門,包括他早期和近期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李歐梵為這本散文集寫序,分享自己與作者的相識緣分,藉此向港台讀者介紹這位才華滿溢、身兼多種身分的作家導演。

【已讀不回 S2 #19】陳濬靈:你的情緒健康嗎?: Farhad Dalal《CBT: The Cognitive Behavioural Tsunami》

已讀不回 | by 陳濬靈 | 2022-06-17

古語有云:「病向淺中醫。」但醫病都要小心選擇唔同療法。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CBT)可以話係現今最普及嘅一種心理治療療法,但當中有唔少爭議性,《學人串社科》前主持、港大心理學副教授陳濬靈引用學者 Farhad Dalal 講法,同你探討下「CBT霸權」!

【教育侏羅紀】當我走進台灣幼兒園:課程文化大不同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2-06-14

如果在香港的幼稚園中提出要「帶著兩歲的孩子們去爬山」,雅言形容,那大抵會被校方革職,或被同事認定瘋了,可是在台灣,老師卻經常帶著孩子們外出參觀,稱之為「校外教學」,地點包羅萬有,有公園、展覽館、茶園、商店、農地、古蹟等等,而且從來不需要邀請家長義工伴隨。香港的幼稚園也經常有參觀活動,但去的地方往往是博物館、美術館⋯⋯

【已讀不回 S2 #18】陳濬靈: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Christopher Jamison《Finding Happiness》

已讀不回 | by 陳濬靈 | 2022-06-10

香港人,你快樂嗎?要怎樣才能成就快樂的人生呢?《學人串社科》前主持、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藉《Finding Happiness》提出「淨心」概念,拆解尋找快樂嘅終極竅門,香港人必睇!

【已讀不回 S2 #17】何潔泓:與傷痛和解:柏慕克《純真博物館》

已讀不回 | by 何潔泓 | 2022-06-02

在亂世之中,每個人也需要被治癒一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柏慕克(Orhan Pamuk)通過《純真博物館》,創作出一個發生在伊斯坦堡,情約半生的愛情故事。今集已讀不回 BookChannel由何潔泓主講,謹以此書獻給所有曾被愛情撕扯得體無完膚的凡夫俗子。

已讀即回:由外執到內,再由內執返到外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5-29

疫情之下,大家留喺屋企嘅時間都多咗,面對眾多雜物,可以點樣有效斷捨離?執屋執到懷疑人生,點先可以下定決心同雜物斷捨離?執屋達人阿橙 @執屋.告別雜物 JuppUk 同埋演員 Ceci Chan 陳秄沁 有計!

【已讀不回 S2 #16】梁榮武:人類細自然大!Janine Benyus《Biomimicry: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

已讀不回 | by 梁榮武 | 2022-05-19

人類通過仿生學(Biomimicry)系統化學習及模仿生物結構和大自然運作原理,以研製新技術及改善現有科技,今集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講Janine Benyus《Biomimicry –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看看我們可以為地球做些甚麼!

【已讀不回 S2 #15】梁榮武:人善人欺天不欺!梁榮武同你細讀林超英《天地變何處安心》

已讀不回 | by 梁榮武 | 2022-05-13

在《天地變何處安心》,林超英以「天人合一」闡述其世界觀──「人類」是自然 的一部份,天地萬物是互為因果的循環,生活中不起眼的微細生物,皆為我們創造了生命的條件。今集聽聽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如何詮釋林超英的自然思想。

【已讀不回 S2 #14】梁榮武:出動吧!地球保衛隊!李逆熵《喚醒69億隻青蛙》

已讀不回 | by 梁榮武 | 2022-05-08

相信各位都感覺到,香港近年愈來愈熱了。在《喚醒69億隻青蛙》中,作者李逆熵把全球人口比喻為熱鍋中的青蛙,若大家持續忽視氣候變化問題,那全世界都會在溫水中「一鑊熟」!今集請來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講李逆熵的《喚醒69億隻青蛙》,以及面對氣候危機如何自救!

【教育侏羅紀】當我走進台灣幼兒園 —— 工作文化的比較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2-05-03

在香港幼教界打滾了差不多二十年,雅言移民到台灣,一直對幼教工作蠢蠢欲動,就像香港人初來乍到,對台灣的印象也是如此,但開始了解之後,之前的憧憬一一瓦解,並深深地體會到「各處鄉村各處例」。

已讀即回: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4-29

文藝界兩大唱得之人──LunaIsABep同Roger大師兄回歸已讀不回 Book Channel!Book Channel 四月鉅獻,Roger X LunaIsABep X 黃嘉瀛,2 girls 1 guy一齊講下有關「成長」嘅話題,Roger自爆愛情經歷之餘,仲同Luna合唱!

戲院表演場地終重開 文化界名人報復式入場Wish List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4-29

苦候多時,終迎來防疫措施放寬,城市逐步解封,各大戲院、表演場地、文娛設施亦於上周四(21/4)重開。《虛詞》訪問幾位文化界名人,包括李敬恒、黃嘉瀛、Luna Is A Bep、黃宇軒、任俠與余家強,分享他們如何摩拳擦掌,準備「報復式入場」支持本地文藝!

【已讀不回 S2 #13】黃嘉瀛:只在乎曾經擁有…最美好的香港:陳慧《拾香紀》

已讀不回 | by 黃嘉瀛 | 2022-04-22

陳慧憑藉處女作《拾香紀》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一鳴驚人。《拾香紀》的主角連十香生活於1974至1996年的香港,「那是香港最美好的二十二年。」陳慧道。今集已讀不回BookChannel,黃嘉瀛介紹令她與香港文學 結下不解之緣的《拾香紀》,不要錯過!

【已讀不回 S2 #12】Luna is A Bep:My pen is blue My friend is you~ Luna同你講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已讀不回 | by Luna is A Bep | 2022-04-14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失去一些朋友。面對人際關係的疏離,生活的孤獨、無奈與痛苦,我們該如何自處?本地獨立女歌手 Luna Is A Bep 今次講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也許能給予大家一些解答。

【已讀不回 S2 #11】Luna is A Bep:係愛呀?定係責任?係Luna同你講《愛的藝術》

已讀不回 | by Luna is A Bep | 2022-04-08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究竟在談論甚麼?在日常生活中,愛看似無所不在,但我們真的具備愛的能力嗎?今晚十一點,Luna唔說唱,轉行說書,講Erich Fromm《愛的藝術》!

已讀即回:歷史組小Re-U!文學歷史就咁話 Live!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4-01

歷史組戰隊成員范小毛、譚家齊歸位!多謝大家嘅留言,小毛、家齊收到晒!未睇嘅朋友快啲入去重溫,支持五夜歷史組啦!

【已讀不回 S2 #10】大爆料!已讀不回BookChannel鏡頭後馬田/Roger /小毛的真面目…

已讀不回 | by 無定向會客室 | 2022-03-24

有冇人想知 Book Channel 邊位嘉賓NG最多次?江湖盛傳 #小樺 因為拍 #已讀不回BookChannel 太辛苦,所以避走台灣?#小樺 鏡頭前睇落好Nice咁,原來鏡頭後又另一個樣? #已讀不回BookChannel 第二季花絮片段絕密流出,睇完記得留底!

資深文化人邵國華逝世 香港棟篤笑第一人 創《YES!》雜誌成集體回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3-24

資深電台節目主持、《YES!》雜誌創辦人邵國華 3 月 18 日 離世,享年 64 歲。邵國華涉足不同文化領域,曾任《號外》雜誌總編輯,先後在商台、新城與港台擔任節目主持,他主持的《三個寂寞的心》帶他踏上事業高峰,亦成為他和倪震創立年輕人雜誌《YES!》的契機,掀起幾代人的追星文化風潮。此外,他參與編劇的《三人世界》獲得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最佳編劇獎,亦留下多部文化著作和小說傳世。

【已讀不回 S2 #9】李敬恒:人講你就信?歷史係咁讀:Keith Jenkins《Re-thinking History》

已讀不回 | by 李敬恒 | 2022-03-18

讀歷史,同時要反省歷史。喺九十年代,歷史學家Keith Jenkins有感學界對於歷史研究本身嘅理論反思非常不足,因而著書《重新思考歷史》(Re-thinking History)。全能哲人大師兄Roger同大家講下歷史嘅本質,一齊思考身處後現代世界,究竟如何看待歷史。

親普京音樂家被各國杯葛 古典音樂界聲援烏克蘭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2-03-15

自從俄軍入侵烏克蘭以來,各國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愈加強烈,古典音樂界亦不例外,陸續有大型音樂機構加入杯葛俄羅斯的行列,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亦對俄烏局勢相繼表態。這場持續蔓延的戰火,往後將如何影響俄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同樣值得大眾關注。

【已讀不回 S2 #8】范永聰:歷史佬辣評中日韓民族性:金文學《中國人 日本人 韓國人》

已讀不回 | by 范永聰 | 2022-03-11

歷史學者金文學的著作《中國人 日本人 韓國人》首創以「隨筆」方式比較「漢字文化圈三大成員國」歷史與文化,震撼東亞學術界。「五夜歷史佬」范永聰(范小毛)聲音導航,同我哋講下呢本書有咩咁厲害!

【文藝follow me】前區議員造字師陳敬倫 爆北魏體承傳香港文化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2-03-05

以「倒下的自由」和「差一點真相」兩個由字體配合欄杆組合而成的街頭裝置藝術廣為人知的藝術家陳敬倫(K sir),去年七月辭任區議員後,著手將富有香港特色的書法字體北魏體製作成電腦字款,並命名為「爆北魏體」,希望將這種又爆又霸氣的書法字體保育下來。

【已讀不回 S2 #7】范永聰:用歷史佬眼光看香港流行音樂:于逸堯《香港好聲音》

已讀不回 | by 范永聰 | 2022-03-04

在商業掛帥的社會,追求「真正音樂」是否不切實際?小毛老師講由著名作曲家暨「人山人海」創辦人于逸堯所寫的《香港好聲音》,收錄十二個香港音樂創作人投身流行音樂工業的故事,以口述歷史方式,重塑香港流行音樂文化圖景。

【已讀不回 S2 #6】鄧小樺:吃吧吃吧不是罪!弗羅杭.柯立葉《饞——貪吃的歷史》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2-03-04

疫情之下,出街食飯諸多限制,簡直係全港為食一族嘅惡夢!已連月無啖好食,體重驟降嘅小樺唯有睇書抗衡饑餓感,仲拍埋片,佢揀咗歷史學者柯立葉嘅《饞——貪吃的歷史》,呢本書以文化角度講解人類為食 嘅歷史,作者引用咗大量藝術繪畫、文學作品解構飲食文化,大家快啲入嚟補充營養!!

【2021.回顧】掙扎中創造:2021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II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1-02

繼「2021文化大事回顧I」之後,第二部分更能看出文化各界在疫情與各種限制下掙扎求存,發光發熱的表現。文化在於創造,讓我們檢視2021的努力,讓2022不會空白。

【2021.回顧】瞬息萬變,改朝換代:2021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I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1-01

世界瞬息萬變,未來充滿變數,「虛詞編輯部」回顧2021年度香港文化大事,男團MIRROR年頭紅到年尾,文化界亦迎來本土歷史出版潮。在大時代面前,渺小如我們只能好好裝備自己,正面迎戰。

榮念曾創作50年展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 策展人劉小康:是香港文化發展的參考

專訪 | by 蘇菲 | 2021-12-24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正舉辦的「實驗實驗展:榮念曾創作五十年」展覽,是藝術家榮念曾(Danny)過去五十年創作的一個小結,並由他的長期合作伙伴劉小康、胡恩威及黃裕偉共同策劃,從「過去」思考「未來」,在埋頭做藝術創作之外,我們是否也要對文化政策多多著眼?

與《樹心邊.新蒲崗》對話:一個跨時空、跨文化和跨文類的閱讀報告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1-12-17

《樹心邊.新蒲崗》中的創作結合植物與社區,探討植物、社區、人的連結之可能,葉嘉詠以三個「跨」來評價這本書,多種語言的直接入文,既能生動地表現香港語言的混雜和多元,也為香港的文化歷史保留珍貴的一章。

【文藝Follow me】把泥土裡的植物挖出來——香港文學季「土有香,根有緣」展覽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1-19

第七屆香港文學季以「親蔬」為主題,字面意思是親近蔬菜植物,也有透過植物與食物,去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親疏關係。最近「土有香,根有緣:文學X視藝展覽」開幕,展出五組作家及藝術家以五種蔬物作為創作養分的作品,帶大家鑽進地底,看看那些深入泥土的植物。

專訪《迴路:亞洲獨立音樂文化地圖》作者黃津珏:亞洲 indie 的重點不在「爭取」,而在「爭議」

專訪 | by 忤尚 | 2021-10-13

在新書《迴路:亞洲獨立音樂文化地圖》中,資深獨立音樂人黃津珏紀錄了其樂隊remiso的一次巡演之旅,具體呈現了「contestations」(爭議)如何在這片土壤上肆意怒放。一如阿珏對本地獨立音樂場景的態度,誠實才是最大本領,閱讀《迴路》,讓我們看到被邊緣者的弱小和強大。

數碼時代的光影舞蹈——梅田宏明《密不可分》:「我追求的,是結合舞蹈與自然界」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1-10-27

疫情肆虐多時,大大改變各地藝團的表演生態。身兼舞台美學家、作曲、編舞及舞者的日本跨界藝術家梅田宏明,潛心設計專屬數碼時代和線上觀眾的作品,以其作品《密不可分》呈現舞蹈結合新科技的另類可能,透過「西九文化區」的網頁平台,觀眾亦可欣賞限時播放的線上演出。

【新書】《樹心邊.新蒲崗》編者序:社區樹木,植物啟德

其他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10-11

樹與地方的關係本來密切,而我們值得向植物借鑑更多。如果以植物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區,那會是怎樣的?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新書《樹心邊.新蒲崗》,收錄作家創作與街坊訪談,也有來自公開的社區徵集文章,藉此喚起讀者對於樹木、自然的愛護與認識之興趣,更了解新蒲崗這棵大樹的年輪。

【無形・全文追星】情感聯盟:偶像文化的議題

其他 | by 洛楓 | 2021-09-20

討論「偶像文化」必然牽涉兩個陣營:被崇拜的明星和追星的迷,洛楓縱觀西方學者的理論,找出對應「後2019」香港偶像文化的關鍵詞。當城內人長期身陷低谷,還要面對無盡的抗疫疲勞,追星變成另類的出路,讓心靈與

【文藝Follow me】開「半杯寮」以半杯水的態度感受社區 李維怡的「中年危機」:做個開舖的蠢人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09-10

穿過大南街一間間純白色外牆、或灰色石屎牆的Cafe,來到南昌街交界的路口,左邊有一間不太起眼的店舖,門口放著一架零食車,店舖招牌上大大的「半杯寮」三字旁邊,是人手噴上的「休息」、「自修」等字眼。推門內進,左方有一個書櫃,牆上掛著寄賣的飾物;右方有一個木板圍間出來的小角落,角落裏有一張桌子供人自修、工作;門的正前方有一茶几,「半杯寮」店員、社區藝術工作者、文字耕作者李維怡就坐在茶几前悠然地泡著茶,抬頭問:「你要喝一杯嗎?」

【已讀不回#51】貳叄書房:恐怖漫畫與日本文化:伊藤潤二《富江》

已讀不回 | by 貳叄書房 | 2021-06-18

怪談史是日本文化重要的一部份,日本人對恐怖故事的喜愛正是源於恐懼,伊藤潤二其中一本經典作《富江》,年輕美少女富江這角色,既描寫了伊藤潤二自己年輕時對女性的恐懼,也是超脫了受害者的悲慘女性形象,變成復仇的象徵。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繼續請來貳叄書房三位腦細,講大家期待已久嘅伊藤潤二《富江》,記得睇喇!

塑造香港視覺文化的大師 訪香港平面設計第一人Henry Steiner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5-27

正所謂,在香港做設計慘過食屎,社交媒體上不時會看到從事設計行業的人訴苦,甚至有「香港做設計慘過食屎協會」。設計在香港不算是討喜的職業,人工低工時長,又或者遇上難以理解的客戶的話,更是叫人難受,而被稱「香港設計之父」的Henry Steiner(石漢瑞)又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

【文藝follow me】《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重回香港二十年——訪潘國靈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4-20

潘國靈新書《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登場!今次呢本書回顧香港過去二十年,帶大家重新睇返歷史脈絡。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潘國靈 #事到如今 #從千禧年到反送中 #社會 #文化評論 #文化 #作家 #香港 #二十年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文藝follow me】「新蒲崗地文藝遊祭」:蒲吓新蒲崗! ——訪問羅樂敏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新蒲崗地文藝遊祭」係今個星期六、日開始啦!今年有唔同導賞團同工作坊可以玩,每個都好吸引,仲有藝術家同學者做導遊!去唔到旅行,都可以去吓本地遊呀! #新蒲崗地文藝遊祭 #新蒲崗 #本地遊 #羅樂敏 #工業區 #文藝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扭耳仔》解散 獨立音樂文化仲有邊個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2-04

《香港01》在2月3日宣佈裁員40多人,佔整體員工約百分之五,及後《扭耳仔》的Moment Hung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團隊將會解散,並以「觀察世間音聲 覺悟有情」句作為結語。在傳媒愈嚟愈難做的時代,獨立音樂文化仲有邊個講?

【已讀不回#31】鄧小樺:香港之寶:林夕〈曾經——林夕90前後》與專欄文化

已讀不回 | by 鄧小樺 | 2021-01-29

呢位填過〈你的名字我的姓氏〉、〈我〉、〈再見二丁目〉嘅傳說填詞人,佚名,到底係邊個?雖然唔知道,但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將會講佢嘅散文合集《曾經——林夕90前後》。係書入面,除咗會由佢親自解釋自己嘅詞作,仲會見到佢嘅撚字心得、拖稿大法,仲有佢嘅青春添!想知更多佚名喺歌詞以外嘅一面,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小樺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鄧小樺 #小樺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林夕 #夕爺 #曾經林夕90前後 #散文 #專欄 #Literature #文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2020.回顧】壓抑下的聲波:2020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II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2-31

2020年疫情肆虐,封場、取消、延期是今年最常聽到的詞,政府防疫基金卻杯水車薪,藝文界台前幕後手停口停。但在絕境之中,香港人的精神卻不滅,去年香港的血與淚譜成一部部紀錄片與電影,當中《佔領立法會》入圍金馬獎,《夜更》更奪得最佳劇情短片。反送中運動過後,本土作品亦更受關注,《幻愛》創出票房奇蹟,《全民造星III》成收視佳話,更鼓舞人心。除此以外,我城城市空間的運用亦引起關注,文青小店進駐深水埗一事引發熱議。香港人在香港地,該如何走下去?回顧今年過後,望能引發未來更多想像。

【2020.回顧】熾熱澟冬:2020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I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1-04

2020,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恐怕都不堪回首。在這仿似消失的一年,香港人除了要應付疫情來襲,隨著《港區國安法》的正式生效,也要面對踏入「後NSL時代」的新常態。疫情的沒完沒了,加上國安法的不確定性,令香港的藝文界以至整個城市都蒙上一層陰霾。回首2020年的熾熱澟冬,「虛詞編輯部」將與讀者重溫全年本地文化大事,並分為上、下兩篇作回顧。

【文藝follow me】《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 香港也有職人 郭斯恆:「香港在字型文化中從未缺席過。」

文藝Follow Me | by 姚嘉敏 | 2020-12-11

一直以來,香港都有一班人默默造字,卻未被看見。郭斯恆早前出版的《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 就決意要將他們的故事帶上舞台,話比大家知「香港都有職人」!

【無形.澳門時間】戲劇城市現場

散文 | by 莫兆忠 | 2020-12-11

每天起床上班,下班回家,約會上街,我們都不可避免地置身在文化遺產與當代建築並置的狹小道路上,這裡不只是一個視覺上的奇觀,其實也見證了高度加速與壓縮的發展歷程。只是我們從小到大都麻醉在「澳門地少人多」的咒語中,以為土地可以像個蛋糕那樣切成很多塊,一塊賣幾錢?空間的想像總是走在時間的想像前面,就連「借來的時間」這種論述都欠奉。政府每年粉刷外牆、修復、保育的文物建築,就像一帖劇變世情中的精神穩定劑,人們在紛紛擾擾的現實中,只要走進了泛黃街燈照亮的歷史建築群裡,便獲得了一剎的心靈慰藉,以為這裡一切還好好的,沒有改變,穩定而和諧。你問很多澳門人,澳門有甚麼「與別不同」,不忍說「賭場」的人都會講:「世界文化遺產」,然後你問,這個那個建築的歷史故事呢?它們在甚麼時候建成?大部份人都啞口無言。再一次,空間勝過時間。

【無形.張愛玲分重作】張愛玲與香港的中額文化(Middlebrow Culture)

書評 | by 黃念欣 | 2022-07-21

當我們為張愛玲堂而皇之地慶祝百年冥誕,黃念欣卻在探問張愛玲作品對香港中額(Middlebrow)文化的改變。中額小說文類包容度高,有時會將成長小說、懸疑偵探、浪漫愛情甚至兒童文學混雜,較諸通俗和嚴肅文學更有社會反映力。而據學者研究,讀中額作品的讀者多為女性,亦多為中產。如此一來,讀張愛玲是否成為中產階層的證明?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專輯前言:新舊交界,文青經濟下的壓力與生機,居民與文化組織眼中的多元色彩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0-22

如果說這一輪的深水埗議題,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新的認識框架,至少有二:在香港的社區議題中,出現新的社區持份者—「年輕文化經濟創業者」,令本來「居民」VS「重建財團/政府」的角力想像變得更為多元;在舊區重建的時間段方面,可拆解為細緻多樣的時間段去理解,在開始收樓與整體重建成豪宅群或酒店群的終結點之間,只要延長數年時間,還是可以有新的東西、新的價值被創造出來,那並不止是金錢上的意義,我們的城巿也許很需要這樣的喘息與慈悲。深水埗的多元面貌,平面的廣面與縱面的深度,或者你也是時候知道。進來深處看看。

《戲棚》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9-17

天、海、竹、風、戲台、巴哈,構成了卓翔的《戲棚》。《香港電影2019:時代影像》的影評說竹是物質元素,也是精神元素,宇宙有竹生成,空實自足,竹構成了空間,空間構成了電影。而這套電影是安靜的,鄧小樺說這讓我們得以注視空間的本質,是一種有情的低語,卓翔則在專訪裡解釋,靜是為了不打破空間的能量,因為戲棚這個空間最精彩的,導演最想帶給觀眾的,是一種身在其中的純粹體驗。

【深水埗,我要進來了】林欣傑 X 黃宇軒對談--深水埗就嚟被玩爛?

現象 | by 黃思朗 | 2020-10-22

「Sham Shui Po is the new Brooklyn」的口號,最近在文化圈惹起熱議,深水埗是否逐步走向士紳化,再次成為討論的話題。面對發展商豪言「擺得五年」的命運,深水埗的未來發展,如何能在既定框架以外尋求突破?

【香港電影2019】《戲棚》:大戲知竹

影評 | by 轉載 | 2020-09-16

《戲棚》「知竹」,竹棚先是空間景致,入台披披掛掛不經意隱身在人事心緒中。

【古龍捉刀人】想起薛先生

散文 | by 朱少璋 | 2020-09-10

其實薛先生、古龍和陸小鳳,或虛或實,都是到「現代」闖蕩的古人;如今退出江湖,都各自回到屬於自己的時空國度裏喝酒納福了。

【政治正確?】歐美盛行的封殺文化:但我不敢分對錯

時評 | by 山下茂樹 | 2020-08-10

我們應當警惕,在建立「公義社會」的時候,有否破壞了自由。

【辰衝書店】辰衝最後一天,懷緬的是甚麼?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8-06

辰衝結業,有人視之「一個時代的結束」,在沒有網絡、中文翻譯匱乏的年代,辰衝就是他們接觸外國文化與藝術的一扇窗;但亦有人強調不必留戀,因為辰衝經營不善,售書質素每況愈下,與時代脫節,早已衰亡。雙方各有執見,究其所以,辰衝值不值得懷緬?

【辰衝書店】辰衝不是我的書店,但謝謝它

散文 | by 茹國烈 | 2020-08-06

人生匆匆,買書可以無限,能讀的書其實不多。

【辰衝書店】談一間英文書店的結業或轉型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20-07-31

辰衝早在十多二十年前就已經萎縮成植物人了,換句話說,辰衝早就應該進入歷史故紙堆裡。

【文藝follow me】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 訪問盧勁馳與藝術家逗點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07-31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自2013年起舉辦「觸感藝術節」,至今舉辦過六屆,今年他們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會址成立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邀請了十八位視障或健視藝術家組成核心小組,計劃用一年時間,以展覽、工作坊、研討會等不同形式向大眾推廣觸感藝術。

新書《民現》重探雨傘現場 中大教授彭麗君:最重要是不要講死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彭麗君在新書《民現:在後佔領時代思考城市民主》(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裡說:「傘運可能是幼稚,但不等於今天香港的選擇只有勝或敗,攬炒或投降,而再沒有討論、靜候和共生共榮。」作為學者,彭麗君希望傘運不只得一種說法,而是有其潛在的能量。這些能量,或許能在六年後的今日,為我們帶來啟發。

隱身的紀錄片藝術——訪《戲棚》導演卓翔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戲曲傳統文化是卓翔至今拍過三套紀錄片的一貫主題,2012年的《乾旦路》講述兩位香港青年以粵劇演員為志業的路,2015年《一個武生》則聚焦於崑曲裡位置邊緣的武生行當,上年交出的《戲棚》既是講酬神祭神的神功戲,亦是講上演神功戲的戲棚,有別於上兩套紀錄片,這次「空間」才是主角。

【教育侏羅紀】與孩子對話的文化:讚賞VS批評外的第三選擇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5-04

各位成年人實在有必要觀察一下自己平時對著孩子到底說了些什麼話,這些話又是怎樣影響了孩子的行為。

一個獨立發行商的告別式:里人文化LAST DAY

報導 | by 陳芷盈 | 2020-03-04

「即使清倉,也不等於做特賣場,買賣書籍是一件很莊重的事。」或許一間書店就應如此,在最後一天既要帶給讀者一趟有生命力的歷程,也要讓書本有尊嚴地離開 。

【2019.回顧】2019香港文化大事回顧(下):抗爭以外,我們該如何守住本地文化?

2019.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24

上回「2019香港文化大事回顧」,提到送中惡法如何危及創作自由;而從六月的反修例風波爆發以來,文化界除了面對極權的各種打壓,也要抵受逆權運動衍生的後續影響,例如文藝活動延期或取消、文化人及學子的逃亡潮,都對孕育本地文化藝術帶來傷害。反送中運動固然牽動人心,但文學界關注的年度大事,還包括「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風波,新詩組的爭議賽果更惹起文壇熱議,梁文道辭筆引發的社會討論,同樣值得關注。另外,「三中商」書倉送中與出版業的困境,以及人工智能如何誘發寫作媒介想像的討論,都是2019年抗爭以外值得留意的文化大事。

《82年生的金智英》:請帶上母親一起看的韓國電影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19-11-13

近期正在上映的《金智英》,揭示韓國女性如何在生活裡受壓迫,尤其是30歲年齡層育有兒女的母親們。當然,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中面對的性別不公問題,並非韓國獨有的現象,面對的艱苦不只沒有誇大,甚至存在跨文化的共通特質,仍待我們好好面對。或許正如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裡提到,如果莎士比亞有一個才華相當的妹妹,她最後也只會因為社會對女性的抑壓,無法發揮所長,最後自盡而死。

王梅香X徐啟軒X黃淑嫻X梁淑雯︰在地因緣「香港・文革・冷戰」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21-09-23

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的「在地因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七場的主講議程「香港・文革・冷戰」,請得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樊善標作主持,並由幾位來自港台的學者:王梅香、徐啟軒、黃淑嫻、梁淑雯(依發言次序排列),就戰後的文化冷戰課題,分享研究成果。從張愛玲的日譯源由、五十年代左翼政治、六六與六七的文學作品談到青年雜誌的「文革」話語,冷戰與文革時期的香港文化狀態,可以帶給當下的我們甚麼啟示?

回到歷史現場,細看作家與政治搏鬥的痕跡

報導 | by 謝天燊 | 2021-09-23

近月來政治打壓令人發寒,政府傲慢依舊,警察肆意襲擊市民且無任何代價,香港文學的未來並不樂觀。然而今天香港文學的面貌,亦有過去先行者所積累的貢獻,當時他們面對政治氣候的變化,例如文革,又如何面對?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與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的香港研究課程合辦的「在地因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陳智德和林姵吟兩位學者研究的主題正好回答了上述的問題,在政治動盪時記錄下來,希望有助我們參照自身處境。

世俗趣味的意義︰讀陳麗芬《華語文學與文化政治》

書評 | by 日月 | 2019-08-02

《華語文學與文化政治》於2016年由天地圖書出版,作者陳麗芬退休前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是一個比較文學的學者。這本書分開了兩部分,集結了十篇寫於2001-2011年間有關中港台及海外不同創作者的文字和影像作品,以及有關華文世界裏文學現象的學術論文。第一部分名為「作家與書寫」,由七篇文章組成,主要探討七位創作者的書寫/創作行為與社會文化環境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作家分別為台灣的黃國竣、廖鴻基及白先勇主、海外的張愛玲、香港的黃碧雲及導演許鞍華,還有中國的姜戎。第二部分名為「理論與文化政治」,有三篇文章,焦點則從分析文學創作轉移到探討文學批評的學者如何利用文學理論,改寫政治、社會,及文化生態和觀念。

《權力遊戲》︰「是但啦,算數啦,唔煩你喇!」

劇評 | by nico tang | 2019-05-23

結局雖然爛,但作為觀眾,我個人還是覺得有結局比無結局好,你看另一部「神劇」《SENSE 8》,拍到第二季就腰斬了。而且《權力遊戲》都還可以再等GRRM的小說寫完,在文字世界裡彌補劇集的不足,比永遠有一個吻未嘗的《SENSE 8》好多了。

【教育侏羅紀・學校風氣】敢言文化才是必由之路

教育侏羅紀 | by 施安娜 | 2019-03-26

李東海小學老師輕生事件中,最讓我震撼是這兩句話:「我當時唔出聲,好似幫兇!」、「是我們的懦弱,助長某人氣焰」。這是該校老師指自己當時因懦弱不敢仗義執言,自責助紂為虐,令對方走上絕路,因此感到愧疚和自責。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遇上不理想的上司,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你會怎樣﹖或曰:槌仔揼釘釘揼木,校長和老師都有來自上頭的壓力。仿佛大家都是身不由己,只期望碰上好上司。這與古時期望一個好皇帝一樣,這不過是如金耀基在《中國傳統社會》裡講的賢人政治,這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理想管治模式,這種文化,在中國人的社會裡可謂根深柢固。

《香港文學》前總編陶然辭世 文化界惋惜追念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3-12

香港作家、《香港文學》前總編輯陶然,本月9日因肺部感染,於東區醫院逝世,享年76歲。猝然辭世,不少認識陶然的文學界朋友都真情相悼。

寂寞大西北——三聯「元朗文化生活薈」結業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3-01

書業氣氛不景,連鎖書店如Page one、突破書廊、還有專營教科書的齡記都相繼結業;最近,坐落於元朗青山公路的三聯「元朗文化生活薈」(下稱「生活薈」)亦在Facebook專頁上宣佈租約期滿,將在3月4日終止店務營運的消息。

論思想及個性之難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19-02-19

我留意到,現在網路媒體很流行一些思想速成節目,聲稱消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金錢和時間,就可以輕鬆擁有上下數千年的學問和思想。我明白這類節目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在知識普及上起到很多作用。不過,如果有人希望通過這類文化消費,便能輕輕鬆鬆地成為有思想有見地的人,我認為不大可能,甚至適得其反。

【進擊的平台】the culturist文化者:藝術太高冷?俯首拾起審美的權利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1-16

「邊度寫稿?有時在酒吧,有時在摩天輪,廿蚊玩一次,轉兩轉一篇稿就寫好咗。」「the culturist文化者」的創始董事、報導者鄭天儀輕鬆答道,說罷發現咖啡店的墻邊有個插蘇,便立刻拎出平板電腦來插電,為下一輪工作做準備。

【2018・回顧】2018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2018.回顧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01

彷佛真的不堪回首——2018事多,也死得人多,真係無病無痛是不能入選年度文化大事的……有逝去,有崩壞,有消失,有重建,有創造。回顧是為了甚麼?留低擊傷你的石頭,從錯誤裡吸收。

【2018・回顧】少量星辰也成星座——2018香港文化出版現象概述

2018.回顧 | by 鄧小樺 | 2018-12-29

有人覺得2018年的出版有點乏善可陳,但年終不妨寫一寫提一提組一組,組成星座式的板塊,可供鳥瞰;儘管肯定掛一漏萬,也希望給有心的出版社打打氣,推動一些書籍。本文立足點由文學出發,旁及一些語言、歷史及文藝書籍,主要談香港而也涉及一點台灣,不免貪多務得而定有遺漏,歡迎識者補充,大家多交流。

馬建重返大館 作家與文化界捍衛自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9

今晚約八時左右,原本決定取消場地提供的大館發出聲明,表示願意重新提供場地,而其原因是馬建將作為小說家身份出席、無意借大館作為促進個人政治利益的平台。

張照堂︰黑白沖積流金歲月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0-24

張照堂,台灣國寶級攝影家,金鐘獎、金馬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得主,專注攝影逾一甲子,將分秒積累成故事,顯影在相紙之上,勾勒出來的,盡是歲月的痕跡。「我的歲月就是一張一張照片,我要回去整理我的歲月。」流金歲月,在張照堂心中倒是由一張張被沖曬成黑白的照片所組成,黑白有致,同時愛恨分明。

【字在食.文化】手食、熱食、刀叉切

字在食 | by 李民樂 | 2018-10-16

所謂「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是因爲,如果沒有盛載食物的器具、或者進食的餐具,人類的飲食只能限於最原初的手食文化。飲食的選擇不可能是熱湯或者雪糕等可以用手拿起的食物。沒有器具,我們可以吃的食物種類,就有很大的限制了。

圍爐以外,一「網」打盡

其他 | by 黃柏熹 | 2018-09-13

文化網媒面對的最大挑戰,其實來自網絡本身。網絡的所謂民主化,背後自有一套演算法,作為用家其實並不自由。譚以諾指出,讀網站的不是人,而是搜尋引擎,網媒要懂得配合搜尋引擎在文章裡加入相應的關鍵字,才能通過演算法被用家搜尋得到。

書展有感:我們的自由與文化在枯竭中

其他 | by 周保松 | 2018-07-19

2014年的雨傘運動,肯定是香港書展的分水嶺。變化是如此明顯。教人詫異的,是我見不到有多少媒體和評論人留意這個變化,並作出深入報導。

2018法國高考哲學題︰文化能否讓我們更具人性?

其他 | by 洪昊賢 | 2018-08-02

一八○八年由拿破崙設立的高中哲學科一直是法國教育系統裡重要的一環,這科必修科在每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都會率先開考。法國高考哲學科(Baccalauréat philosophie)分為文學組、科學組、經濟社會組及科技組。今年共有超過七十萬人參加,題目三選一,學生共有四小時可以作答。

小思老師 X「虛詞」訪談︰網絡文化與文學推廣

專訪 | by 「虛詞.無形」編輯部 | 2018-06-07

社交媒體盛行,網絡文化無遠弗屆,小思老師是如何看待以網絡來推廣文學的呢?對於我們「虛詞」,她又有何期許?「虛詞」很榮幸邀得小思老師進行訪談,一起來聽聽小思老師怎麼說吧!

#MeToo︰我們其實共同承受著甚麼?

小說 | by 黃鈺螢 | 2019-01-03

某個夜晚,我和一個幾近陌生的人在一間酒店房的雙人床上並肩而坐,她問我有沒有試過在做愛的時候哭。有。有時候我只是默默的流淚,或者一次一次沉默地在床上死去。但因為陌生人的眼淚太難以承受,痛難以名狀,幾近無法分享,我沒有回答,也不為甚麼。她滿有興致的分享。是嗎?我想,你在期望我告訴你甚麼。也記不起是誰告訴我說我看上去快樂,但內裡充滿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