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璇筠藉著《無形》結束,追憶90年代香港雜誌的花樣年華——我們都曾經在雜誌之中找到生活的靈感,甚或不知不覺地被薰染了屬於一個時代的美學。就如亦舒小說裏,那男的一往情深要女主角嫁給他,女主角一貫冷血,或清醒︰「養我?只為我支付每天的五份報紙,每月十幾本雜誌都做不到?」能夠有閒情看雜誌就是好的生活,80到90年代是經濟最蓬勃,香港流行文化豐沛活潑的年代,每個區每個街角都有一個大大的報攤,而那裡就是當天的世界視窗。 (閱讀更多)
張瀞在台灣。初次遇見虛詞,是2023年的八月夏季某日,亞熱帶無風的教師辦公室裡,同仁正管教學生。她鍵入「辛波絲卡」。螢幕跳出數個搜尋結果,其中之一是作者雙雙為「虛詞」舉辦的辛波絲卡活動而衍伸出的一首詩------《新詩課上的白日夢》,當時因而被其中幾句詩句深深地打動。 (閱讀更多)
自1953年成立的新亞研究所,一直以「誠明」心性之學,作為個體道德修行的目標,逐步邁向聖賢之路。陳慧寧談新亞研究所圖書館藏書與狀況,不但保留目錄咭片的檢索系統,亦構建了新亞先哲的研究風範,而藏書空間的維護與設置,同樣足見其負載的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最後陳慧寧想起圖書館作為社會的反映,電子閱讀逐步替代印刷圖書的閱讀,圖書館也開始了收藏的結構性調整,感慨紙質圖書終究會變為一種遺產。 (閱讀更多)
小克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來到最後20件事,決定全方位解構電視劇主題曲《撕裂的樂章》。遇上「未有歌詞已覺得很好唱」的罕有demo,又有謝安琪一千小時的劇情導讀,自然不難為法情對立的舊題增添新鮮感。小克想到法律與音樂的扣連,讓重要的hookline變得巧妙,亦在chorus後半段轉用溫馴的韻腳,提供了戲劇性的節奏轉變。最後,他反思自己先寫chorus的習慣,也在歌曲發表之後,從初稿中了解自己,並感謝謝安琪建議將原名《法律罅》改掉。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