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文字或載體,閱讀也是都市人不可或缺的習慣,但對視障人士來說,要「看」得清楚一字一句,卻非理所當然的事。「Make reading accessible to all」,是愛書之人莊國棟(James)的最大願望,由他創辦的小型社企Rolling Books,最近與香港口述影像協會合作,計劃出版結合圖像、口述影像及觸感設計的共融繪本,希望讓大家留意到不只健視人士,才有閱讀的需要。 (閱讀更多)
前陣子,社會很流行一種叫「覺醒」的論調,於是黃衍仁創作了《裝睡的人》一曲,回憶人們總把這件事形容得太簡單。早於保衛皇后碼頭和反世貿年代已投入社運的他,就著今次運動也寫下《自己人!團結唔會被打沉!》。在這篇專訪裡,黃衍仁提到自己除了社運外,還有很多其他人生上的學習,包括靈性上和身心上的,而它們往往與社運行動有衡突。歷史的巨輪不斷滾動,世界依舊不斷運行,如他所言:「那些轉變是我們無法阻止它發生的。」 (閱讀更多)
今年就讀人文學科 final year 的大學生 Sherry 和 Joyce 卻決定不甘平凡,聯同已畢業一年、兼職教結他的阿翹,在油麻地一幢商業大廈的12樓開設以文史哲書籍為主的二手書店——「貳叄書房」。 (閱讀更多)
文如其人,這是正為首齣胡金銓長篇紀錄片進行最後剪接、台灣導演林靖傑對胡金銓的印象。今屆「鮮浪潮」焦點影人系列(12月6至15日),選來華語電影武俠片大師胡金銓的13部經典作品回顧。透過拍攝追蹤胡金銓足跡的林靖傑,來港出席講座分享拍攝紀錄片的點滴前,訴說自己如何從「完全不熟」胡金銓,到真切感受並體會對方的神級魅力。 (閱讀更多)
「在立場內部書會,有人諷刺地提及過『現在香港很民粹』,實質是批評很多人被情緒蒙蔽了雙眼、與運動主流不符的意見容易被抹殺等等。這本書就能好好的回應這些問題,解釋為何左翼民粹不會令人民均一化、為甚麼每一個能動者(agent)都能保留自己的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究竟是怎樣把最多人的意見放在一起的同時,又能保存每一個人的獨立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