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今年的「第十四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特別放映兩位新銳導演——導演梁秀紅(馬來西亞)、導演林亞佑(台灣)的作品。梁秀紅的風格沉重陰冷,在《盲口》中以被縫合的嘴巴,撕開一個歷史與國族的傷痕;林亞佑的風格則青春溫暖,在《主管再見》中把煙花帶進了少年的監獄。 (閱讀更多)

【鮮浪潮】如果「聲音」沒有被隔絕:訪「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本地導演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社會嚴重撕裂,極權試圖借助惡法滅聲,卻只激起人民更強烈的迴響,「聲音」成為運動裡不可或缺的部分。透過與今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本地競賽作品幾位導演的交流與訪談,探究潛藏在映像背後,聲音和語言所代表的意義。 (閱讀更多)

專訪米哈:聚散有時,文學是調節心靈的涼茶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9-24

說起「文學」兩字,總似背負深不可測的形象,令人感覺難以親近。然而,對米哈來說,文學就好比「涼茶」,即使要面對城市的不安和焦慮,仍能讓他的心靈得以靜下來。 (閱讀更多)

邵家臻《坐監記》:以一件囚衣「內爆」監獄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1-09-24

《坐監記》內有〈我的囚衣〉一章,提到監獄如何剝奪人的身外物、身分與尊嚴。囚衣是囚的符號,囚禁著人的身體,讓人從此失去個性。當一個人沒有自己的衫褲鞋襪、頭髮鬍鬚,只有一套「沒有此身之感」的囚衣,便無法安頓於布料之內,更無法安頓於世界之內。邵家臻憶述,有些囚友的反抗微小而沉重,「很偶爾地,我會在監獄看到一些很姿整的囚友,他們會偷偷把衣服改得貼身,沒有燙斗,就每晚把囚衣摺到起骨。」 (閱讀更多)

【無形.Let it 糕】專訪蔡子強:流淚的文藝男,滿船空載明月歸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09-24

不寫時事評論文章,只抒發個人的深層感受,蔡子強的新作《百年修得同船渡》,字裡行間流露的盡是感性。時事評論以外,蔡子強以中文和詩詞道出自己的感情。 (閱讀更多)

隱身的紀錄片藝術——訪《戲棚》導演卓翔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戲曲傳統文化是卓翔至今拍過三套紀錄片的一貫主題,2012年的《乾旦路》講述兩位香港青年以粵劇演員為志業的路,2015年《一個武生》則聚焦於崑曲裡位置邊緣的武生行當,上年交出的《戲棚》既是講酬神祭神的神功戲,亦是講上演神功戲的戲棚,有別於上兩套紀錄片,這次「空間」才是主角。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20

編輯推介

表達空白

散文 | by 釅釅 | 2025-07-25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其他 | by 王勝泉 | 2025-07-27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