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問到黃耀明有否想起哪首歌,寄語正在爭取民主平權的香港人。明哥稍稍思量,片刻就說起《光天化日》的歌詞:「愛裡找不到恐懼/只恐怕找不到愛侶」。人生而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縱然活在荒誕日常,有愛未必能驅散城內的恐懼,也無法抵抗同志遊行十年首被禁的命運,但信我們對著青空許願,能在恐懼裡找到值得留低的希望。 (閱讀更多)

專訪麥曦茵:成年人缺席了,電影是自我療癒與成長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0-18

香港電影導演麥曦茵的新作《花椒之味》,就是一部面對家庭創傷的電影。「我跟我的學生去看這部電影,他們看完都哭得停不下來。」麥曦茵說。流淚是因為心裡受傷,《花椒之味》的角色都走過一段家庭關係的療癒過程,不禁想問,現實中也有療癒的可能嗎? (閱讀更多)

「我喜歡敗壞中的璀璨」— 楊佳嫻來港側記

專訪 | by 余文翰 | 2019-10-09

台灣作家、學者楊佳嫻日前到訪香港,當她走出藝術中心,自然而然就匯入遊行隊伍中。在楊佳嫻看來,一個人在其所處的地域、族群之中總有身份、歷史密密勾連, 因而不可能擺脫得了政治。對於前路,楊佳嫻感到悲觀,可令她感動的是,人們可以戰勝悲觀和恐懼, 堅持一步一步地把前路走出來。「一個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實踐,文學只是其中之一,真正進入政治衝突內部,文學又可以發揮什麼作用?」這套語言的煉金術並非完全失效,只是拒絕淪為時代的某一種目的或手段而已。 (閱讀更多)

寫世代,寫時代,方祺端《放逐》:其實真係溝通唔到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放逐》是方祺端自編自導的作品,本來是為前進進「新文本工作室2.0」而寫,沒想過會真做,更沒想過要自己導,諗住寫完就算,所以寫得比較肆無忌憚,因為沒考慮過演出問題。結果,排練的時候,屢屢出現「呢啲對白唔係人講架喎」的聲音,但其實,方導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因為我讀文學出身,而現在講文學,好多時都係講詩、小說,劇本作為一個大範疇,好像被割開了,所以我想寫一個比較有文學性的劇本,但如何將有風格的文字,放落一個演員身上,而又要做到,係幾困難的。」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編輯推介

舊書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2-04

精衛(讀讀山海經其二)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2-02

誰是大英雄

散文 | by 李昭駿 | 2025-02-01

2025年文人春遊推薦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9

橫渡

散文 | by 余婉蘭 | 2025-01-29

致鍾玲玲的信

其他 | by 黎哲舜 | 2025-01-29

有時風勢很大

小說 | by 徐焯賢 | 2025-01-28

另類風景

散文 | by 言水 | 2025-01-25

周冠威開辦電影課程 透過恐怖片探討人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5

大衛連治的魔力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