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6

中大中文系教授樊善標近日出版散文集《發射火箭》——與他的首本著作《力學》一樣,都可能會被錯歸入科學類書籍。樊善標本來就有錯綜而跨越的歷史:他原為理科生,在大學卻入讀中文系;碩博左論文主題都以語言文字、古籍研究為專業,後來卻在大學中教授不少現代文學的課;研究及師承都與余光中相涉,卻不走新古典主義的路子,昔有「中港台散文試驗」一科甚受學生歡迎。九十年代加入呼吸詩社,並與凌鈍、杜家祁合編《後青年散文集合》——同樣地,樊氏第一本著作《力學/[]》也以書名點出了作者對於散文美學的個人看法:理性,在形式上追求對敘述的控制,強調散文的「骨架」而非血肉,提出一種幾何之美。 (閱讀更多)

可以唱的話,不會縮——專訪潘源良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2-13

潘源良雙手沒有紋身,倒是左手卡地亞、右手萬事發,一手見證他如何賺取生活,一手讓他繼續追尋夢寐以求的趣味,事業興趣雙線發展,恍似青龍白虎一樣與他同在。他笑指自己今年「登陸」,六十年一甲子,多得政府,一甲子歸來還是「中年」,誰說「太陽底下無新事」?既然如此,乾脆連新瓶裡的舊酒都換掉,二次創作要麼不玩,要玩就要玩得徹底,抒情諷刺、針砭時弊,二創直如《詩經》,興、觀、群、怨,有何不可?兜兜轉轉六十年,潘源良貪玩成性,於是有了這次「生炒廣東話之有辣有唔辣——二次唱作川流音樂騷」,相當正路。 (閱讀更多)

文藝媒體,末路英雄——王聰威 X 鄧小樺 X 紅眼.總編三人談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31

以「純港產法式旋轉型生活潮流雜誌」自居的《100毛》,早兩年玩轉紙媒及網媒世界,成為不少媒體爭相模仿的對象。隨著《100毛》紙本停刊,《藝文青》總編輯紅眼先撰文評述,《無形》總編輯鄧小樺亦隨即回應。適逢台灣作家兼《聯合文學》總編輯王聰威來港出席「香港文學季」活動,「虛詞」趁機邀請三位相聚,深入討論在網絡時代之下,港台文藝雜誌所面對的挑戰、機遇以至出路,經驗值與知識量兼備,值得收藏! (閱讀更多)

Booska古本屋:前方高能!書癡狂歡私竇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9-01-30

週末下午,沿北角五洲大廈通道走到底,Booska古本屋就在眼前——你未必會特別留意,但絕不會錯過它。彼時書店還沒開門,透過老商鋪暗沉的光線,隱隱見到《小流氓》和《Persona》的海報,昭示了書店主打電影、漫畫類書籍。店鋪空間不大,密密匝匝的書籍在暗中依偎,卻絲毫不覺混亂。 (閱讀更多)

家仍在遠方——專訪韓麗珠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1-29

2010年,韓麗珠開設facebook帳戶,開始在facebook寫作。本來只是遊戲,是伸展運動,正如坐得太久也要舒展一下筋骨,好讓自己從高密度、緊繃的小說寫作狀態中抽離、歇息,她說寫散文用的是另一組肌肉。直到後來新界東北、反國教、雨傘,一浪接一浪,她一邊在facebook上寫,開始覺得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許可以以觀察者的角色參與社會,參與生活。 (閱讀更多)

如果城市是圖紙,雙腳就是畫筆——訪「火花!城市行者日記」策展人黃志恆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3-20

以城市空間和步行作為策展方向的油街展覽「火花!城市行者日記」,意念源自保羅.奧斯特的小說〈玻璃之城〉,小說主人公昆恩隨著調查對象史堤曼走進錯縱複雜的紐約街頭,昆恩慢慢發現史堤曼的步行路徑中隱藏了一個秘密訊息。城市、步行、觀察,三者構成了這次展覽,策展人黃志恆(Sara Wong)既是藝術家,亦是園境設計師,創作大多圍繞空間與步行概念的她,這次更感興趣的是——人在甚麼狀態之下才會對身邊事物產生好奇?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2024香港書展禁書的奧妙

時評 | by 真理夫人 | 2024-07-23

再一次,回去森林

散文 | by YW | 202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