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分享漫畫資訊的網上平台「紙本分格」,兩位創辦人Karman和ET都是井上雄彥的fans。其實早在2004年,《Slam Dunk》就已經登過報紙,不過是在日本,但當年資訊不流動,Karman到後來才集齊六張報紙,他指了指身後那張裝裱起來的「三井壽」,說:「唔好問我幾錢。」因為喜歡井上雄彥,Karman在facebook開了井上雄彥的fans page,舉辦「井上雄彥——非官方浪客行展」,期間認識了ET。後來二人拍檔開設專頁「紙本分格」。那是2015年。 (閱讀更多)
六月午後,不時有烏雲蓄勢湧起,蟲豸在低氣壓中提早出沒;今年六月,很可能是碧波押——這塊在油麻地佇足三年多的社區藝術空間——最後運作的時光。去年年底,香港藝術發展局因「場地未申請公眾娛樂場所牌照」為由,不再予碧波押續約。現今就如黃碧雲所寫的︰「甚麼條例,愈收愈緊,地方都關了。碧波押要關了,賴死到六月底。」「賴死」二字,使盡全力。 (閱讀更多)
整個六月像坐過山車,情緒如窗外的天氣一樣時晴時雨,有時自夢中醒來,臉上更已濕了一片。鬱悶,整個城市的人,大概都患上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在中環上班的人尤甚,每天衝鋒陷陣似的,難得午飯時間小休,有人選擇走上金禾大廈三樓「蛇一蛇」,有時候見到鄭天儀坐鎮就聊上幾句,見不到就逕自埋首書中,從三星堆考古、敦煌壁畫、景德鎮瓷器一路睇到法國畫家米勒、德加、莫奈,古往今來的藝術世界如宇宙大爆炸一樣在眼前展開,震撼人心,也撫慰失落的靈魂。這個中環「蛇竇」,它的名字叫「大業」。 (閱讀更多)
抗爭之路很漫長,期間我們可能還要面對更多的低落、憤怒、恐懼或懷疑;而這次行動更有不少社運新血加入,很多學生第一次走上街頭就要直面暴力,因此如何調試心理、如何安慰自己的同時也撫慰他人,也成了眼下很重要的課題。現在的你或許還很慌忙、手足無措,不如看看心理學家葉劍青與鄧亮瀅提供的元氣妙方,嘗試平心靜氣、重拾力量。 (閱讀更多)
跟楊婕約在咖啡店見面,剛完成映後談的她,看起來有點疲倦,但對於我的提問,她依然認真地逐一回答,鉅細靡遺,而且,語速很快——這是她給我的第一印象。或者說,這是她的作品給我的第一印象,鏡頭切換與場景調度幾近無水花,乾淨利落、節奏明快,故事濃縮得來不忘起承轉合,短片所需的元素與條件,楊婕都一一掌握了,能夠躋身今年鮮浪潮「新銳導演搜映」系列,毫不令人意外,而觀賞她的作品,更是驚喜處處、嗒落有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