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忤尚 | 2019-11-21

「在立場內部書會,有人諷刺地提及過『現在香港很民粹』,實質是批評很多人被情緒蒙蔽了雙眼、與運動主流不符的意見容易被抹殺等等。這本書就能好好的回應這些問題,解釋為何左翼民粹不會令人民均一化、為甚麼每一個能動者(agent)都能保留自己的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究竟是怎樣把最多人的意見放在一起的同時,又能保存每一個人的獨立性。」 (閱讀更多)

【無形.同志,跟住去邊度?】詩的酒徒岑子杰:我以文學的心態寫發言稿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1-19

訪問在岑子杰二度受襲之前。當晚正值特首林鄭月娥首場「社區對話」,民陣召集人岑子杰坐在筆者面前,正看得入神;不是新聞直播,而是一本香港同志詩人的詩集。後來他提起自己逛書店的經驗:「當我打開一本好正的詩集,讀到一首好正的詩,我會心跳加速、站不穩、超級興奮的我看到靚仔也沒有這樣的狀態!」 (閱讀更多)

【無形.同志,跟住去邊度?】專訪黃耀明——如果香港有希望,同志也有希望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0-05-12

問到黃耀明有否想起哪首歌,寄語正在爭取民主平權的香港人。明哥稍稍思量,片刻就說起《光天化日》的歌詞:「愛裡找不到恐懼/只恐怕找不到愛侶」。人生而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縱然活在荒誕日常,有愛未必能驅散城內的恐懼,也無法抵抗同志遊行十年首被禁的命運,但信我們對著青空許願,能在恐懼裡找到值得留低的希望。 (閱讀更多)

專訪麥曦茵:成年人缺席了,電影是自我療癒與成長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0-18

香港電影導演麥曦茵的新作《花椒之味》,就是一部面對家庭創傷的電影。「我跟我的學生去看這部電影,他們看完都哭得停不下來。」麥曦茵說。流淚是因為心裡受傷,《花椒之味》的角色都走過一段家庭關係的療癒過程,不禁想問,現實中也有療癒的可能嗎?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黛玉笑了〉:捻花而笑的林黛玉

其他 | by 余永曇 | 2025-07-03

編輯推介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5

Mackapär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7-12

離開拉斯維加斯

散文 | by ⿆卓穎 | 2025-07-12

慢慢游

散文 | by 小煬 | 2025-07-11

蛇美文蛇美人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7-10

執拾遺傳症

小說 | by 彭慧瑜 | 2025-07-07

蘇苑姍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5-07-04

散文 | by 俞宙 | 2025-07-04

一天

小說 | by Rudee |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