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0-11-10

繼《原則》後,香港話劇團今次為大家帶來風格迥異的兩套作品——《言說之外》與《視外之景》。兩套劇都以嶄新且富實驗性的方式呈現,為觀眾帶來一個「多感觀」的劇場體驗,觀眾又可以準備自己去迎接這場感官盛宴? (閱讀更多)

「我更多的在想,人如何超越自己?」──筆訪謝曉虹《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0-10-30

李卓謙筆訪謝曉虹,談其新作《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裡「教授Q」一角的身世,有人覺得他是墜落之惡,亦有人感嘆他是可憐人。再談謝曉虹對發條人偶的情意結,以及「機器造夢人」背後所藏著的反抗意志,這都隱約對照了社會運動裡,人們想改變某些從上而下的政策,想超越自己的信念。 (閱讀更多)

黃仁逵談創作——要隨心而行,先要知道心之所在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0-10-28

黃仁逵(阿鬼)甚少舉辦展覽,早前他在Sin Sine Fine Art展出了以往在內蒙古和法國所拍攝的照片,實屬難得。除了攝影之外,他亦有寫作和繪畫,創作媒介廣泛。在訪問中,阿鬼提到創作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創作對於他而言是一件怎樣的事? (閱讀更多)

書海尋鯨,斷崖栽花 —— 訪蔣曉薇

專訪 | by 紅眼 | 2020-10-13

愁城坐困,疫境亂世,潛心寫作愈見艱難,要順利出版著作則更不容易。然而,香港作家蔣曉薇身上,卻是另一番崖上開花的景象。皆因蔣曉薇近月接連出版兩書,其一是香港電影同名小說《幻愛》,其二是在台灣出版的長篇小說《秋鯨擱淺》。詳談下來,蔣曉薇可能有種屯門人獨具的不爭和泰然,自言是邊緣人,離群索居不愛熱鬧,市區太遠,生活狹窄,唯有寫作與書海讓她感到寬躺自在,於紛擾日常裡獲得淡靜獨處的小時光。故事之中,她們曾經離開這個城市,流亡尋鯨,然後回來了。人在邊緣,就留在危城的邊緣,在斷崖灌溉,「如果你愛一個地方,你總會找到一些東西。」 (閱讀更多)

【無形.張愛玲分重作】張愛玲往何處去?——專訪宋以朗

專訪 | by 鄧小樺 | 2020-10-06

認識宋以朗,或因為他是宋淇與鄺文美的兒子,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卻未必知道他是統計學博士,又搞金融和網絡科技。在家中接受鄧小樺訪問,更是說話卡通,好用潮語,儼然老頑童。今年是張愛玲百年誕辰,新近出版的《紙短情長》、《書不盡言》刊出張愛玲與宋氏夫婦六十多萬字書信,其實宋以朗早知會有爭議。回顧這十幾二十年,「張腔」大盛天下,著作必然暢銷,但近年張愛玲的遺作出版操作,他稍顯遺憾地說,一開始不懂做,到懂得做時遺稿已所餘無幾。 (閱讀更多)

【香港話劇團《原則》】專訪黃雪燁:不是做不到,只是未做到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0-10-03

在《原則》裡,副校長在權力爭鬥下被逼調職,學生會會長傅佩晴因而發動「罷課保恩師」,推使她行動的並不只是憤怒,而是對於副校長的不捨,以及對學校的歸屬感。於傅佩晴而言,副校長是她的恩師,因著副校長用心教導,她才能學會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若學校失去了副校長,危及的更是學弟妹的福祉。黃雪燁引用這些情節解釋,傅佩晴的魯莽衝動全是情感使然,但有些時候「感情用事」卻絕非壞事。「就如我最近讀的一本書,書裡假想出一個未來世界,那裡絕大部分職位皆由人工智能代理,唯獨法官無法被取替。我想,這就是情感的重要之處,也是我想透過傅佩晴向觀眾傳達的話。」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20

編輯推介

表達空白

散文 | by 釅釅 | 2025-07-25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其他 | by 王勝泉 | 2025-07-27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