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0年代開始,不少現代建築大師都在印第安納州的小鎮哥倫布,留下了他們的作品。趙遠分享他看過一部攝於當地的電影《心靈築動》,除了看到事業與家庭、名聲與寧靜,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因身處該地,彷彿一切都變得息息相關。 (閱讀更多)
儘管戲院需要全面防疫停業,但關於近期上映的華語片,仍吸引不少影迷參與討論。仰山便串連《第一爐香》、《馬達・蓮娜》及《梅艷芳》三部電影作短評,以愛情為題,說香港的故事。 (閱讀更多)
「為了追求真相,你願意做甚麼樣的犧牲?」2021 年諾貝爾和平獎由菲律賓獨立媒體《Rappler》記者瑞薩(Maria Ressa)與俄羅斯《新報》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Andreyevich Muratov)共同奪得,頒獎台上的瑞薩向全球問了這道問題,也向在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全球逆流中,為理想挺身甚至犧牲自由、性命的新聞工作者致敬。那美好的仗我們已經打過了,《虛詞》編輯部推介十部以記者追尋真相為題的電影,盼望在寒冬之中相擁取暖,在戲院關門的日子買碟或在線觀看,找到走下去的勇氣。 (閱讀更多)
去年台灣第二十八屆國際女性影展的兩部影片《忽男忽女》(Gendernauts)和《迷幻擬音師》(Passage),前者紀錄美國跨性別族群的生活樣貌,以及延伸出對酷兒運動以及性別身份認同的反思,後者僅有12分鐘,藍玉雍卻認為相當震撼。影片拍攝一名相貌男女難辨的擬音師,裸露全身,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其他物件,模擬一部無聲影片中,一名少女騎馬時,馬匹行走、吐氣以及馬尾擺動時產生的聲響的紀錄。兩片雖然充滿了詭異的片段,卻改變了人們對性別展演的印象和思考方式。 (閱讀更多)
濱口龍介近年成為了國際影壇的寵兒。若要討論當中的原因,失.逃認為來自其電影的特質。濱口龍介創作的故事,一律為現代男女的關係描寫。可是,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甚至是面對戲劇,均有不一樣的理解。其他創作者多數選擇循規蹈矩地設計的成長之路,濱口龍介的處理卻是迂迴的山徑,當中盡是人物推翻自我、否定關係的過程。與其說濱口龍介是鼓勵觀眾以樂觀態度面對生活,倒不如說他忠實呈現了作為一個都市人的成長之路。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