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雙雙 | 2025-01-09

雙雙傳來文章,朋友在宿舍去教室遍佈行道樹的路上,說起惡魔核心(Demon Core)——它和兩起臨界事故(criticality accident)有關——的事,正好上映了《焚城》。想起在「三國殺」裡面,李儒的三個技能之一就是【焚城】。「就像三股繩,《焚城》對我來說,就是三個回憶中的文本交纏在一起,」其中一個是《星際效應》。他認為,災難的視覺化、視覺的放大化,都是很正常的敘事策略,但「輻射災難」如同一個奇點(singularity),而向外延開它的「場」(field)——輻射無法如火一樣被看見、如風一樣被感知,比鬼更鬼,很難視覺化——相比起量化、通過巨大的數字。 (閱讀更多)

我的回憶不是我的——記《爸爸》點滴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5-01-08

平安夜的早上,我看了《爸爸》。並非刻意的想在普天同慶的節日中濫情,只是過去一個月工作至筋疲力竭,想看時已沒多少場次。結果挑了早上一場,場內冷清,旁邊卻正巧坐著年青人,我從劉青雲的演繹中反思如何作一個父親。 (閱讀更多)

《爸爸》:現實崩解,情緒洶湧,1234

影評 | by 吳芷寧 | 2025-01-01

吳芷寧寫影評〈《爸爸》:現實崩解,情緒洶湧〉,表示最深刻莫過於阮永年數1234那幾幕了。她認為「那種體現於數1234,要自己按捺住、撐著、堅強些、別直墜深淵、怎都得維持著某種秩序的想望與要求,亦似乎提示了觀眾,阮何以在現實崩解後仍然如常運作。」他在生活中寫信、照顧貓的日常種種,都是阮永年抒解壓抑的出口,「顯然是導演翁子光在這樣一個無解、無常的世界,讓觀眾看見的一些定錨」。她寄語眾人能「見攰就唞」,在漩渦中(死命)抓著自己的錨。 (閱讀更多)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

Sir. 春風燒傳來最新上線的劇集《魷魚遊戲2》的評論,分析劇集風靡歐美的原因,「包括但不限於東亞式的內捲焦慮、儒家式叢林法則、體制崇拜、對權威的恐懼、不要問為什麼的絕對服從、對成功的執著、失敗的羞恥感,乃至離他們很遙遠的集體主義和強權文化。」作者認為魷魚遊戲的機制就是一個壞的制度,無時無刻不在勾引人的惡,誘發人性中潛藏的陰暗面,譬如貪婪、恐懼、自私,還設計環境和規則來激化它們,讓人不得不順應遊戲的邏輯,甚至被迫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閱讀更多)

看《爸爸》後,對創傷與癒合的絮絮語

影評 | by 素黑 | 2024-12-30

素黑看《爸爸》流了幾次淚,喜歡戲中很多細膩的場景:木棉花開,每個角色的分章演繹的「不完整性」剛剛好,三花爪開沙發那蓋不住的傷口,幾場只拍爸爸的背影,大概是因為,對於人生太多委屈與無奈,無法理直氣壯地走到「前面」「拍」下來,說清楚,也許更多是因為,不忍。她作為二十多年的療癒師,陪過許多類似的「精神病患者」,感慨「我們都在不同的世界,又在相同的世界。是生命本身太殘忍。」 (閱讀更多)

有幾多經歷就有幾多刺痛:《爸爸》

影評 | by 洛楓 | 2024-12-31

洛楓傳來影評,敘述自己觀看電影《爸爸》時被打動,「無論劇本、導演還是演員都非常節制」。作者最欣賞兩個戲中場景:一是阮永年電話召妓後被騙,激烈地嚎哭和摔爛東西;二是關於過度活躍症兒童的小插曲。這設計和鋪排,「對故事接下來的發展擔當了延伸呈示的作用」。洛楓將永年的家看成一個隱喻:「那個曾經是血案的現場、那個也曾經是溫馨建立的安身立命處,令他無法也不願離開,像極了我城,在這裏誕生和成長、在這裏受傷和痛苦,留守,是為了記憶、為了愛、為了不忍離去、為了將來的希望,導演希望用『愛』來延續和支撐,而我卻祗有不能忘記的恨!」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空心圓

小說 | by 石啟峰 | 2025-04-25

破皮

散文 | by 令菱 | 2025-04-23

《你存生的意義》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19

公屋妹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