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戴侶 | 2023-08-23

任劍輝、白雪仙主演的電影《李後主》面世五十五週年,片主廖先生以最新技術修復本片,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再度放映。戴侶分享觀後感,圍繞其歷史與愛情的主題、于粦作譜的插曲,以及任劍輝把亡國之君的複雜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演技,藉此追憶和悼念五、六十年代的明星,感歎他們巨額斥資的傻勁,只是一切已成追憶。 (閱讀更多)

讀「神來之筆」,聽「弦外之音」——評惟得《戲謔麥加芬》

影評 | by 陳廣隆 | 2023-08-18

惟得對於電影的涉獵,無所不包,從不偏食,更曾出版影評集《戲謔麥加芬》,而陳廣隆評論此影評集,認為他比對不同大師級導演的鏡頭、引用配樂的源頭,以及自信地賞析劇本,皆是源於其觀察之細膩、而其文筆予人溫柔敦厚、義正詞嚴、細密美文的感覺,更展示了他對電影真摰的熱誠。 (閱讀更多)

No turning back:全個世界都有電話

影評 | by 余達志 | 2023-08-17

二十五年時間,改變了一段友誼,亦足以扣連一座城市的命運。電影末段三人拿出舊電話,打開過去留給未來的SMS時間囊,鍾哲看到後思索不語,只係因為上面寫住一句「我哋自己冇變就得啦」。諷刺的是,當年的青梅竹馬,早已成為別人的老婆與母親,但真係冇變的,是摰友Raymond再次遠赴英國,只是今次或未有歸期。時代的浪潮擋也擋不住,唯有適應變幻原是永恆,觥籌交錯間,消弭離散的愁緒。映像之外,記得世代矛盾常與政治取態劃上等號,九十後與零零後要如何撼動時勢,但今日的移民潮,父母與子女分隔異地,劇中的麗英隨父親前往英倫之地,竟在迴異的時空下與他們口中的七八十後一脈相承。 (閱讀更多)

史爾特爾的劍火:《奧本海默》的反普羅米修斯解讀

影評 | by 雙雙 | 2023-08-22

《奧本海默》此史詩級電影上映以來,仍有許多值得討論的空間。雙雙從聲畫效果和場面調度剖析戲中的兩性關係,甚至借用精神分析學解構核試爆與性之於奧本海默的意義,最後重新闡述「非零但近乎零」其實是對原事件的局部放大,奧本海默在試爆前猶如薛丁格貓,而結果是盜火或滅世都是帶出一種「可怕的可能性」。 (閱讀更多)

By Order of the Peaky Oppenheimer

影評 | by 許朗 | 2023-08-11

飾演奧本海默的愛爾蘭演員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的一雙憂鬱藍眼令觀眾印象深刻,許朗從對照其在代表作《浴血黑幫》與《奧本海默》的造型切入,探討兩部作品的主角的sigma male特質,繼而延伸到歷史背景,指出兩個故事的核心,始終是個人與集體的角力,吉卜賽人與猶大人具有一種同仇敵愾的共同經驗,惟兩位主角皆活於死亡的陰霾,餘生都躲不過戰爭烙下的詛咒。 (閱讀更多)

Can You Hear The Music? |Oppenheimer 觀後雜感

影評 | by 周達智 | 2023-09-08

隨着Barbiehemier的熱潮,自稱為物理過客的著名哲學人周達智也傳來觀後感。他從歷史角度切入,認為奧本海默在這核事件上的定位猶如量子狀態般充滿矛盾,也向他的選擇作出叩問,從而引伸到談論現代政局的困境,以及未來難以預算其破壞力的人工智能。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躺平禮讚

散文 | by 黃戈 | 2023-11-28

記憶有味:聽王璞講故事

書評 | by 舒非 | 2023-11-27

人與非人——周耀輝歌詞班後感

散文 | by 周子皓 | 2023-11-27

《東尼瀧谷》與《在車上》裡的聲音

影評 | by 劉梓潔  | 2023-11-28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那些你以為不寫詩的人

詩歌 | by 許鞍華,生抽王,陳慧,邁克 | 2023-11-20

《命案》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17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四代香港詩人問卷

專訪 | by 關夢南,陳滅,熒惑,梁莉姿 |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