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安娜 | 2019-03-08

澳門戀愛.電影館在二至三月籌備了「焦點導演:『愛』慕杜華」影展,重映了西班牙導演艾慕杜華近四十年來的十三部長片作品。艾慕杜華自1980年拍出處女作《烈女傳》之後,在影壇一直活躍;單是八零年代就交出了八部作品(其中包括令他在國際聲名鵲起的《慾望之規條》、《女為悅己者狂》),即使到了最近,他仍以三年左右的間距繼續交出新作。艾慕杜華對上一部作品《胡莉糊濤》頗有好評,算是挽回了一點近年在創作上的頹勢;他的新作《Pain and Glory》今個月底亦會在西班牙上映。 (閱讀更多)

不遇與懷才的夢囈——論《新喜劇之王》

影評 | by 黃戈 | 2020-03-05

既名為新,很自然就想起二十年前的《喜劇之王》。文本有新舊,因有互文的樂趣。如夢等於尹天仇?這麼想當然矣地比較,顯然很有問題。或許,這不一定是只換了演員的新版《喜劇之王》,而是《新喜劇之王》。其名為新,故嘗試論其與舊之別。以下為了避免誤會,如非特別指明,多指戲中角色,而不是演員本身。論的是如夢,不是鄂靖文;是尹天仇,不是周星馳;是馬可,不是王寶強。(張全蛋是例外,這名字太魔性,遠比查理有特色。) (閱讀更多)

「愛慕之對寫」——艾慕杜華的花樣年華

影評 | by 談晉霖 | 2019-03-07

今年二月戀愛.電影館舉辦了影展活動《焦點導演:「愛」慕杜華》,將西班牙鬼才瑰寶艾慕杜華(Pedro Almodóvar)由早期到近期的作品逐一回顧,其中揀選放映的作品皆為難得,有《修女愛瘋狂》、《前世唔修》及《慾望之規條》,都是現在較少人提及的艾慕杜華電影,往往被忽略。他絕對不只有一部《浮花》或者《我的華麗皮囊》,他對創作和愛所追求的熱情與激情,於早期的作品更能清楚看見。 (閱讀更多)

自然與德國人的土地情意結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3-01

大衛.布拉克伯恩的《征服自然》中,就將德國在這二百五十多年間,政府人民以開闢自然為名與河川、地表進行的鬥爭,還有當中所付出的代價,極為生動地描繪出來。這並非單純從科技史、自然開發史及自然變化(如水文、地貌、氣候)去剖析問題的專題著作,而是更像一部德國政府與大自然搏鬥,或試圖改變自然的集體傳記。 (閱讀更多)

「藝術勞動・買定離手」:讓被挑選的小朋友玩一下藝術版大富翁

藝評 | by 張煒森 | 2019-02-22

跟據網上的資料,遊戲「大富翁」的設計原意為抗議地主壟斷土地,玩家在遊戲的過程中,必定經過人生高低起跌,甚至破產入獄,但我相信絕少人會因此而害怕玩「大富翁」,說到底,它始終都只是一個遊戲,甚至,我有懷疑過壟斷、爭勝可能是人性本有的慾望,實際上我們透過遊戲取得便捷的快感,然後,我們只能從網上的資料,才得悉「大富翁」的設計原意⋯⋯ (閱讀更多)

《城巿行者日記》與狄雪圖的步行理論

藝評 | by 鄧小樺 | 2019-03-02

因為黃志恒策劃的「火花!城巿行者日記」展覽前言引述《日常生活實踐》中的這句話,讓我又回去重讀理論家Michael de Certeau(狄雪圖,又譯塞杜/塞托)。他是在研究院時其中一個受到教授重點推薦的名字,當時我記下的重點是生活每個細節都可以是讓主體變化違規的機緣,然而那些結構主義符號學方法、一再對於意義的塗抹消弭,總是在記憶中難以捕捉。在香港,我們幾乎無法相信,可以有一整個視覺藝術展覽是根據一套理論而策劃出來,這個城巿實在是太反對抽象了。但重溫狄雪圖的理論後,我則傾向認定,黃志恒對狄雪圖的引用絕不止於斷章取義或只作為一個起點,而是將其思想貫穿在展覽的編排中。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就在房間,能看到嗎

小說 | by 黑麥 | 2025-09-06

《離亂經》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白魚

小說 | by 胡果 | 2025-09-05

義大利時尚之王Giorgio Armani離世,享壽91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看貓(二)

散文 | by 雙雙 | 2025-09-03

周先陌詩作〈閨房〉的爆紅與爭議

其他 | by 嚕嚕米 | 2025-09-02

大治曆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8-29

【字遊行·巴黎】Windows

字遊行 | by 孔銘隆 | 2025-08-29

《不赦之罪》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29

菩提在世間

書評 | by 亞C | 2025-08-26

等一個人

小說 | by 阿元 | 2025-08-22

【字遊行.香港】四海為家

字遊行 | by 翎心 | 2025-08-22

鳳園變形記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