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波絲卡誕辰百周年紀念,印在鍾國強腦海裡的,除了她的詩的睿智閃光外,還有她充滿知性美的微笑。辛波絲卡的詩作境界睿智冷峭,鍾國強漫談她筆下的動物,如何在發展意念時用為隱喻。 (閱讀更多)
有線電視在6月1號終止收費頻道服務,網上也有零零星星的文章討論,陳衍誥作為有線年代的影迷,分享自己曾經長期閱讀《有線月刊》,並將各大電影台的節目表由頭看到尾,電影一台長期播放著的港產片,也成為其日後逐漸增加電影知識的橋樑。 (閱讀更多)
以工作來說,拖延或許是種障礙,時間上的調配失衡,葉梓誦卻從卡爾維諾的寫作習慣說起,在文字創作上,能夠在紙頁上見證的拖延,就是敘事的拖沓與延長,故事以外的潛在空間,我們並不知道藏有甚麼,拖延有用與否,還看最後的成果。 (閱讀更多)
安坦聖依修百里在這本童話故事裏面忽然訓話了。我認為無可無不可。一篇文章裏面是否可以容許抒情和說理並存?而其實情感和理性又會不會不外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形態和階段而已?極端明淨的感情也就是理性,通達的理性不外乎是人情。 (閱讀更多)
近日讀過《瘂弦書簡Ⅰ──致楊牧》、《楊牧書簡Ⅰ──致瘂弦》的楊佳嫻,談及兩人往來頻密的信件,內容可驚可感之處甚多,語辭之中流露信賴與關愛,也顯示出兩人性格之南北,其中,並從楊牧與瘂弦往來的幾封書信,談到他們如何對應時勢討論詩作「登與不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