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戲劇協會主辦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今年初被藝發局中止資助,康文署亦拒絕繼續提供場地。在風雨之中劇協堅持舉辦頒獎禮,更進行義賣為頒獎禮籌集經費。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終在昨日(29日)於灣仔碼頭一間餐廳中舉行。今屆頒獎禮有別以往,不再邀請頒獎嘉賓及另設主持人主持頒獎禮,司儀由劇協的副會長及幹事擔任,獎項則由前一位得獎者或劇協人員頒授,不設外來嘉賓,並全程於網上直播。頒獎結果方面,賽前備受觸目的最佳男主角 (喜劇/鬧劇)獎,最終由歐陽駿憑《史家本第二零二三回之伏虎降龍》一劇獲得 ,而《愛我別走》中的兩名主角林海峰及黃子華則雙雙失落獎項。而首次獲提名的田蕊妮,則成功憑《大離婚日》奪得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獎項。
由香港戲劇協會主辦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在今年1月初遭藝發局以「有損聲響」為由突削資助,亦遭康文署拒絕提供場地。在重重難關中,劇協表明會堅持舉辦頒獎禮,並在上月進行義賣籌款,為頒獎禮籌集經費。昨日(14日),劇協公布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入圍名單,當中以《愛我別走》主角林海峰、黃子華一同入圍最佳男主角一獎最受觸目。在女演員方面,田蕊妮亦憑《大離婚日》首次獲提名最佳女主角。而獲9項提名的藝君子劇團作品《植物人》,則成為本屆獲最多提名的劇作。劇協指本屆頒獎禮將於4月29日舉行,並會於稍後公佈詳情。
由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亞洲讀劇節,在1月29日起,為觀眾帶來新加坡、孟加拉、台灣、韓國、泰國、菲律賓、尼泊爾、印度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劇本。讓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編劇家和他們的作品。這次讀劇節以「尋找春天」為主題,讓觀眾從各地劇本之中,了解亞洲各地的歷史和編劇家們關心的課題,透視別國民眾的苦難與反抗,與各地人民一起在嚴冬之中,尋找春天。
香港戲劇協會前日(17日)收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兩封來函,指香港舞台劇頒獎禮「直接或間接對本局的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決定扣減頒獎禮的資助;康文署亦口頭知會劇協,稱未能為頒獎禮提供或贊助場地。對此,劇協今早(19日)召開記者會,再三要求藝發局澄清對劇協之指控,並促請局方重新制訂處理投訴/查詢的程序,以免相關機制被濫用或誤用,窒礙本地藝術發展。
香港戲劇協會昨日(17日)在社交媒體發表聲明,表示在上月初收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兩封來函,指因收到外界查詢,質疑協會舉辦的香港舞台劇頒獎禮,內容「直接或間接對本局的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決定扣減頒獎禮的資助。與此同時,協會亦接獲康文署口頭知會,稱未能為頒獎禮提供或贊助場地。在聲明中,協會形容頒獎禮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並對藝發局的「草率舉措甚表驚訝」。協會亦強調,雖然頒獎禮不獲資助,協會仍會堅持舉行舞台劇獎選舉及頒獎禮。藝發局在晚上回應事件,指去年6月舉行的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該局收到不少意見,指頒獎禮的「內容及安排有不妥之處,本局經深入了解後,認為有必要作出下調資助的決定。」
生命誠可貴,但若有一種更崇高的理念,是否值得為之犧牲性命?7A班戲劇組藝術總監一休(梁承謙)坦言自小恐懼死亡,因為害怕看到一個生命由存在變成消失。一休發現死亡是如此難以面對、消化,於是將恐懼轉化為藝術,以戲劇去探討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繼2002年創作了《想死》、2007年推出姊妹作《大笑喪》之後,事隔21年後,死亡三部曲迎來最終章《殉爆》。一休依然透過戲劇,與觀眾談生論死,詰問死亡的意義。
由法國五月主辦、陳曙曦執導及他的學生們製作的劇作《無動物戲劇》將於六月中演出。《無動物戲劇》是法國著名劇作家、編導、導演及演員Jean-Michel Ribes的代表作之一。全劇由八個短篇荒誕喜劇組成,描繪法國人的荒唐日常;各個短篇均獨立成篇,彼此沒有關係。
《鐵行里》以導演陳炳釗的家族故事為靈感,帶領觀眾走進隱匿於中環鬧市的小徑,回溯我城,重返出走的起點。雖然劇場演出告一段落,但緊接的《潛行者地圖》活動,將與觀眾從鐵行里出發,一起潛行,不妨趁此重溫創作團隊的訪問、雄仔叔叔看過綵排而寫的隨筆,以及馮曉彤的劇評,再踏上穿越潛行的旅程。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早前首度與手民出版社合作,出版新書《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林克歡戲劇評論集》,編者陳國慧形容林克歡恍如來自未來,有關劇場的觀點與看法,很多時候有如預言般精準,諄諄善誘,但字裡行間卻處處是嚴厲的指出問題所在,亦可見他對香港的喜愛之情。
每天起床上班,下班回家,約會上街,我們都不可避免地置身在文化遺產與當代建築並置的狹小道路上,這裡不只是一個視覺上的奇觀,其實也見證了高度加速與壓縮的發展歷程。只是我們從小到大都麻醉在「澳門地少人多」的咒語中,以為土地可以像個蛋糕那樣切成很多塊,一塊賣幾錢?空間的想像總是走在時間的想像前面,就連「借來的時間」這種論述都欠奉。政府每年粉刷外牆、修復、保育的文物建築,就像一帖劇變世情中的精神穩定劑,人們在紛紛擾擾的現實中,只要走進了泛黃街燈照亮的歷史建築群裡,便獲得了一剎的心靈慰藉,以為這裡一切還好好的,沒有改變,穩定而和諧。你問很多澳門人,澳門有甚麼「與別不同」,不忍說「賭場」的人都會講:「世界文化遺產」,然後你問,這個那個建築的歷史故事呢?它們在甚麼時候建成?大部份人都啞口無言。再一次,空間勝過時間。
像是要報復母親一樣,寺山修司的作品裡,母親皆是癲狂醜陋,性與慾赤裸裸地在人前攤展,並總是與兒子曖曖昧昧,顯盡是不倫之味。兒子離家出走、少年被中年女人強姦、母親禁錮兒子、弒母等情節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相比文學與視藝兩個範疇明顯出現本土VS大陸的政治性對壘,戲劇、藝術教育、電影與音樂情況顯得沒那麼惡劣,多談及資源分配機制,及如何為業界「造大個餅」。不過戲劇組火藥味較濃,藝術教育與電影組亦呈現出世代之爭,最終會出現新舊交替,抑或薑是老的辣?需要各個界別的選民擦亮眼睛,投下智慧一票。
「愛比恨更毒辣」。這是1972年邱剛健電影《愛奴》當中的描寫:四季春老鴇春姨(貝蒂飾)綁走愛奴(何莉莉飾)並施以凌虐,愛奴被鞭打得皮開肉綻,她恨透了春姨。只見春姨笑看愛奴,用舌頭舔了一下傷口。愛奴越恨春姨,春姨越愛她。
邱剛健最早發表的劇作是《我父之家》(《現代文學》第15期,1962 )。山林邊緣一所鄉村別墅內,躺著病成植物人的父親,虔誠孝順的女兒每天來為他洗滌潔淨,屋中還有個怕事又愛理人閒事的女僕,一個瞎眼的無所事事的老僕人。山上不時傳來工人伐木聲。
事隔兩年,《親愛的,胡雪巖》今年八月再由香港話劇團重演,此劇於二零一六年公演時一票難求,今次在港演出後,更會巡迴內地五個城市。故事以晚清時期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主角,講述他由一貧如洗至富可敵國,最後「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的高潮迭起一生。擅寫市井小人物,風格滑稽又無厘頭的鬼才編劇潘惠森,這次認認真真地處理一個歷史題材,他就是要告訴別人:「潘惠森也能寫認真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