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海明威出版了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同時,他與《時尚》雜誌編輯寶琳展開第二段婚姻,正式終結與寶琳、首任妻子哈德莉的三角同居關係。到底這位硬漢子的愛,是否如冰山般浮離脆弱,轉眼就能被激情、新歡融化? (閱讀更多)
一位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生,在刊物《新青年》發表了一篇影響歷史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就此,「白話文運動」如浪似的捲起整個中國;半年後,這位年青人還以26歲之齡,成為北京大學的教授。他是胡適--一個在歷史洪流裡耀眼奪目的名字。 (閱讀更多)
1966年,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28歲。瑞蒙.卡佛的一生跟他的小說一樣短。28歲的他已經走了人生一半路程,有一個九歲和一個八歲的兒子,從愛荷華市回到加州沙加緬度後,在仁慈醫院做著夜間打掃的工作,一做三年…… (閱讀更多)
1902年深秋,維也納新城陸軍學校的一棵古老栗樹下,尚未成為軍官的青年學生卡卜斯(Franz Xaver Kappus)正入迷地捧讀一本詩集;書中令他著迷的詩行,全都出自於時僅27歲的奧地利詩人里爾克之手…… (閱讀更多)
不是所有作家都以文學作自己的志業——28歲的弗蘭茲・卡夫卡,還未寫就第一本出版《沉思集》,而是與妹夫卡爾·赫爾曼(Karl Hermann)合伙,營辦在布拉格的第一家石棉工廠。那年的他,已因為枯燥的工作與無法寫作的焦慮,每個星期天都無所事事地在公園散步,大叫:「我每天都想離開地球。」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