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大狀王》去年首演囊括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十個奬項,此劇雲集全港頂尖音樂劇台前幕後班底:高世章與岑偉宗的曲詞、張飛帆出人意表的文本、導演方俊杰精妙的佈局,劇中探討生死無常、善惡難辨,情節扣人心弦,亦糅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特美學。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收錄填詞人岑偉宗的專訪,看填詞家如何以歌詞從市井吵架譜寫到因果宇宙;梁萬如與馮曉彤分別以歌詞和意象作為切入點,揭露《大狀王》的深刻主題。 (閱讀更多)
《莊子・逍遙遊》被節錄出來變成高中「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十二篇範文)之一,但雙雙對惠子說五石之瓠「無用」卻又「掊之」,以及強調大瓠是魏王送的卻又表明將其打破感到不解。他認為只有對前度以前送下來的禮物才會如此,由此展開對惠子與魏王的分析,看莊子如何安慰「失戀」的朋友,為〈逍遙遊〉帶來另類的有趣解讀。 (閱讀更多)
跨界藝術策劃人黎蘊賢 (Orlean Lai) 首次執導劇場,以「《我們來真的》——一場假裝的演出」為題,從起始就提醒觀眾關注劇場內的虛實問題,以裝置藝術和表演藝術邀請觀眾共建不可能的真實,合謀造假。編輯部組成小輯,囊括黎蘊賢的個人訪問,親述創作意念,以及對劇場的想像;參與繪畫的何倩彤撰寫後記,憶述創作過程,並反思文字被轉換成聽覺體驗的效果;黃小燕的劇評以拼貼式旁注,觸及協作、重複、極多主義等概念。 (閱讀更多)
2023年,有些生命離開了,讓我們念記這些逝去的名字,他們將如消逝的星光,在千萬年後再次到訪地球,我們亦將再重聚。 (閱讀更多)
2023年的復常與夜繽紛,有沒有為香港文化界帶來歡喜豐收的一年呢?用易經卦象而言,或者近於「或躍在淵」。年末沙田文化博物館或殺館之消息,再回顧2023年文化界大事新聞,不禁令人唏噓。年初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的爭議,引發公眾激烈討論;與此同時,「四字電影」發圍,香港電影業彷似迎來新的生機,然而鮮浪潮等各位培育電影新秀的平台卻面對電檢刪剪問題。今年出現文藝工作香港未能入境香港的新聞,為歷來最多。另一方面,復常通關後港人紛紛北上外遊,嚴重打擊本地餐飲及零售業,包括書業生意也大幅下滑。過去幾年逆巿景氣的香港獨立書店業也屢受打擊,不排除未來將有結業潮;加上香港文學館的撞名爭議,香港文化未來前景頗有如履薄冰之情。然而,今年文化界也有值得慶賀之事,許鞍華拍攝紀錄片《詩》,首次把香港詩人帶到大銀幕;梁朝偉榮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也帶來沖喜效果,而今年衝擊娛樂圈的AI尹光及ChatGPT,也引起科技與藝術的創作討論。未來不可預期,唯有繼續自強,支持並珍惜本地文化創作,讓我們在逆風中同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