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過臉書專頁「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及聲韻詩社社長池荒懸的訪問後,編輯部再精選七個關於新詩的關鍵詞,由藝術手法、風格到語言特質,逐一簡介,給敬而遠詩的人一個概念的工具箱。 (閱讀更多)
雙雙重讀中一上學期的白居易〈慈烏夜啼〉,課文相信大家都應該不陌生。他再認識慈烏本來的孝心,理順了白居易可能的創作邏輯:從慈烏想到大孝子曾參,最後才想到處於自己、慈烏、曾參的「對立面」的吳起,轉而以寫小說的眼光重新審度《史記》對吳起的記述中,字裡行間、因果關係的種種可能。 (閱讀更多)
《命案》罕以風水命理入題,導演鄭保瑞視之為一場對抗宿命的實驗,演員林家棟身為佛教徒,現實中不會刻意尋求命理指引,深信每種因果是有天修。《命案》有一對白:「對抗命運,是人類的最大悲劇」,相信我們都曾經反覆敲問命運的喜與悲,「虛詞」編輯部特此整理小輯,收納鄭保瑞與林家棟的專訪,窺見二人對命運的取態,也包括作為觀眾的鄧小樺的專欄文章,明白原來一些日常中浮淺的話語,穿過表象後,可以讓我們捱過艱難的路。 (閱讀更多)
臺灣現代文學小說家王文興於9月27日辭世,文藝界眾人於社交媒體憑弔,回憶其人溫潤如玉,個性低調謙遜。曾任《聯合文學雜誌》編輯的崔舜華,形容王文興有著時光珍稀的嚴謹的心靈,在雜草叢生的城市一隅,自在自得地煥發光芒。陳麗芬曾是王文興的學生,則描繪出其怡然外表下狂野恣意的靈魂,如何以寫作動粗,抵抗生命中的風暴。寫小說之於王文興,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絕地求生,在荒謬無意義的人生中無中生有,生出沒有自由中的自由。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