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被譽為香港電視劇「天花板」,好評如潮。改編自何晞賢在連登連載的網絡小說《已讀不回死全家》,此劇的製作班底與演員均讓人眼前一亮,劇中種種隱喻更惹來網民多重解讀。黃宇軒印象最深刻的是取景,認為劇組善用馬鞍山恆安邨和商場的「剩餘空間」,塑造了存在於作品那特殊時空中的城市。鄧正健則從人物,指出主角何晞賢跟楊悅盈是雌雄一體的兩面,這套劇亦成功勾起數年來的集體情感。查柏朗更撰文兩篇,一篇講述此劇如何從燈光、色調、場景、構圖、音樂、選角等,革新港劇的電影美學,一篇則講述劇集演繹手法的效果及局限。 (閱讀更多)
因著早前「香港文學館鬧雙胞的爭議」,《無形》特別整理出一條由2004年至2023年9月的「爭取文學館的平行時間線」,當中整理了有關潘耀明談及「香港文學館」的詳情,以及過往文化界認識對文學館的想像和倡議。 (閱讀更多)
孫樂欣每次考中文寫作,都希望有一條開放式題目,感覺不會暗藏那麼多條條框框。經歷兩年文憑試操練的洗禮後,她發現開放式題目是最難的,發揮空間大,卻令人容易離題。直至大學的畢業論文,方遇上一道真正自由的自由題,這份考題,由誰評分呢? (閱讀更多)
論及中國古詩,必舉唐詩。雖說唐詩千古不朽,但你有多久沒讀過唐詩呢?日前由追光動畫製作,謝君偉和鄒靖執導電影《長安三萬里》,旨在重現長安的繁華,以唐詩情懷勾起萬眾期待。虛詞編輯部特地挑選一些唐詩的「滄海遺珠」,來一次唐詩Challenge,也收編了詩人廖偉棠的影評,引出一些隱藏於《長安三萬里》的唐詩與詩人情誼;以及曾繼賢的影評,談論電影的史實爭議,嘗試判斷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從藝術與史實之間作取捨。說起「詩之初始」,不如重溫一下《唐詩三百首》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