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7

《白日之下》擲下一句「你以為可以改變世界?」,拷問對象不單是死守第四權的記者們,而是大眾,隨即再次喚起一種公共性的無力感。電影迴響之大,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兩篇影評,探討電影中旁觀他人之痛苦、新聞工作者的掙扎、場面調度,以至大雨意象;也包含導演簡君晋現身說法,闡明電影的意義。讓我們秉持希望,也不要因為作出正確決定而內疚。 (閱讀更多)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讀者票選十大詩人詩集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8

《無形》編輯部較早前讓讀者在網上填寫心中的詩人偶像以及希望推薦給不讀詩的人的詩集,十強結果正式出爐!以下名單由《無形》讀者選出,排名不分先後,勿當成專業權威推介。十大詩人由華文作家佔據主流,足見華文詩讀者群人多勢眾,外國勢力人丁單薄,幸而亦有諾貝爾獎得主能突圍而出。(編輯部私心投選詩人也未能入榜,飲恨!)十大詩集之中古詩與現代詩集並舉,充分反映網絡社群的現象特色。你所喜愛的詩人和詩集假如沒有入選,也請勿批鬥(笑)。 (閱讀更多)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關於新詩的五大謬誤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8

看不明白,可以因為用詞晦澀難明,也有「每個字我都明,拼埋一齊就唔明」的情況;但更根本的,會否是我們都囿於考試答題的閱讀模式,總要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想要進入詩的世界就必須接受:詩不會馬上提供自身的答案,而且它有時希望每個人得到不同的答案。要懂得享受閱讀詩歌的樂趣,類似於享受漫步與迷路的樂趣。如同施蟄存所指:「對新詩既要求解,又要不求甚解,仿佛得之即可」,追隨感覺就好了。詩中大量的歧義與隱喻,就是想讓讀者停留在詩的迷宮中品味與咀嚼。一旦有了「標準答案」,就好像電影院完場開燈,你就要從夢幻與超現實的世界離開了,那才無趣。 (閱讀更多)

【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關於新詩的七個關鍵詞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28

訪問過臉書專頁「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及聲韻詩社社長池荒懸的訪問後,編輯部再精選七個關於新詩的關鍵詞,由藝術手法、風格到語言特質,逐一簡介,給敬而遠詩的人一個概念的工具箱。 (閱讀更多)

【教育侏羅紀】大孝慈烏、小說吳起——再讀中一課文〈慈烏夜啼〉的浮想聯翩

教育侏羅紀 | by 雙雙 | 2023-11-21

雙雙重讀中一上學期的白居易〈慈烏夜啼〉,課文相信大家都應該不陌生。他再認識慈烏本來的孝心,理順了白居易可能的創作邏輯:從慈烏想到大孝子曾參,最後才想到處於自己、慈烏、曾參的「對立面」的吳起,轉而以寫小說的眼光重新審度《史記》對吳起的記述中,字裡行間、因果關係的種種可能。 (閱讀更多)

《命案》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17

《命案》罕以風水命理入題,導演鄭保瑞視之為一場對抗宿命的實驗,演員林家棟身為佛教徒,現實中不會刻意尋求命理指引,深信每種因果是有天修。《命案》有一對白:「對抗命運,是人類的最大悲劇」,相信我們都曾經反覆敲問命運的喜與悲,「虛詞」編輯部特此整理小輯,收納鄭保瑞與林家棟的專訪,窺見二人對命運的取態,也包括作為觀眾的鄧小樺的專欄文章,明白原來一些日常中浮淺的話語,穿過表象後,可以讓我們捱過艱難的路。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觀塘道沒有塞車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1-14

《兒子》:冰冷房間裡的大象

劇評 | by 李浩華 | 2025-11-13

《醜婦》:兩個傳言的世界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11-12

陳帥氣的美容課

小說 | by 黎柏璣 | 2025-11-14

小說 | by 潘梓傑 | 2025-11-07

【教育侏羅紀】宿舍的空床

教育侏羅紀 | by 梁智坤 | 2025-11-04

葉姐

小說 | by 楊彩杰 | 2025-11-03

搞軭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11-13

小刀

小說 | by 鍾粹 | 2025-11-01

奧迦斯的旨意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31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