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導是枝裕和,與知名編劇坂元裕二首次合作帶來《怪物》,更由音樂大師坂本龍一親自操刀電影配樂,電影延續是枝裕和式的社會關懷,於2023康城影展斬獲近十分鐘掌聲,引來全球矚目。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先有A同學分析劇本結構和人物設定,指出單親家庭的同性情誼電影已是陳腔濫調;雙雙以坂元裕二的舊作《她和他的戀愛花期》作比對,說起感情戲的處理方式與「怪物」的定義;鄧小樺則深受感動,在推理的表面下一再反思「是否相信表面下還有另一故事」。 (閱讀更多)
現在整個實體書市場不管出版社、發行商、書店都只是在賺微利。 一個讀者買一本書省下幾十塊錢,但出版社用同一價錢賣一刷書(假設二千本)卻少賺幾萬塊錢,那就可能是一個員工的月薪。 (閱讀更多)
《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被譽為香港電視劇「天花板」,好評如潮。改編自何晞賢在連登連載的網絡小說《已讀不回死全家》,此劇的製作班底與演員均讓人眼前一亮,劇中種種隱喻更惹來網民多重解讀。黃宇軒印象最深刻的是取景,認為劇組善用馬鞍山恆安邨和商場的「剩餘空間」,塑造了存在於作品那特殊時空中的城市。鄧正健則從人物,指出主角何晞賢跟楊悅盈是雌雄一體的兩面,這套劇亦成功勾起數年來的集體情感。查柏朗更撰文兩篇,一篇講述此劇如何從燈光、色調、場景、構圖、音樂、選角等,革新港劇的電影美學,一篇則講述劇集演繹手法的效果及局限。 (閱讀更多)
因著早前「香港文學館鬧雙胞的爭議」,《無形》特別整理出一條由2004年至2023年9月的「爭取文學館的平行時間線」,當中整理了有關潘耀明談及「香港文學館」的詳情,以及過往文化界認識對文學館的想像和倡議。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