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食餐飯」,這是貫穿《過時·過節》整套戲的主題。電影始於冬至飯,也終結於冬至飯,導演曾慶宏將自己的經歷拍成電影,深入探討「屋企」的意義,反應卻頗為兩極,亦被影評人認為欠缺說服力。到底離家的原因是否充分,又是為了甚麼而再次回家,導演並沒打算要說服別人,只希望觀眾看到這些角色,能夠嘗試理解他們面對的困局,無論最終選擇去或留,都能尊重每個人在每刻的決定。 (閱讀更多)
資深書店人羅玫玲自1991年進入書業工作,經歷了台灣書店最後的黃金時代,見證過此後的風起雲湧。30年行來,儘管有不少書店已急流勇退,但新血仍不斷萌生。透過一手觀察及各項統計數據,羅玫玲細數網路興起普及後書店的流變,涵蓋實體與網路書店,勾勒出數位時代的書店現況與質變。文末並有詳實附錄,彙整自19世紀末以來,百餘年間台灣書業的消長形貌,邀請新舊讀者回望台灣書店與時代的變遷,思索書業的未來契機。 (閱讀更多)
身處壞時代裡,2022年沒有比往年過得更好,每天等候著我們的,仍是一堆接一堆的壞消息。不同社會與文化大事,固然牽動著我們的內心,多名重要作家的離逝,更讓人感覺無比惋惜。踏入後疫情的年代,大環境依舊充滿不確定性,猶幸去年仍見本地電影在票房屢創佳績,文壇後起之秀亦在大舞台發光發亮,離散年代的新媒體也無懼傳媒寒冬,嘗試開拓海外戰線,縱然前路滿佈困阻,狹窄而難行,文藝界同路人仍在各自的崗位上,繼續努力尋找出口,守護每片值得堅持的陣地。 (閱讀更多)
踏入2023年,「虛詞」編輯部邀請了不同單位,分別從音樂、影視、書籍的角度出發,回顧2022並展望來年,繼之前的「給2023的十首歌」、「2022看過的十套戲」,這篇請來作家鄧小樺、楊佳嫻、潘國靈,各自分享他們在2022年讀過的每本好書。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