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詠聰在課堂上得悉自己學生作文被中文科老師批評「文學性太濃」而有感而發,指出中文科與文學科非二元對立,反倒是密不可分。他從課程歷史、教育局指引及共同學習目標出發,論證兩科應是互相促進、補足的關係。曾詠聰表示近年DSE中文科試卷,認為考核方向正越趨「文學化」,若然要求學生拒絕文學性、迎合標準答案的教育思維,實是源於無知,又會扼殺學生的創意與可能。 (閱讀更多)
香港作家兼教師的曾詠聰於9月出版了個人第二本散文集《浮間舟渡》,集內共分為分〈外篇〉、〈雜篇〉及〈內篇〉三輯,從中展現出曾詠聰如何觀照世界及近年的頓悟。虛詞編輯部由此組成小輯,收錄三篇文章,包括同為香港作者的曾繁裕在《浮》的序文,講及曾詠聰以內省與書寫,無限接近文學與記憶那無法直視的「本體」;曾詠聰與曾繁裕二人在新書分享會側記,一窺二人從教學現場到作家創作的所思所感;李浩榮以筆訪形式訪問曾詠聰,就書中內容延伸,探討曾詠聰對詩、小說與哲學等不同文類的看法與價值取態。 (閱讀更多)
臨近Info Day,不同大學均開始掛上橫幅,標注不同學系的位置。黃戈目睹後憶起自己中學時的參觀經歷。昔日他走訪中大、浸大與港大,分別留下了文學景致、學系講座和宿舍生活的深刻印象。中大吐露港的風光,正如余光中筆下,是一種「文學誘捕器」;浸大的講座與港大的宿舍導覽,則讓他短暫「cosplay」大學生,預演未來。 (閱讀更多)
繼早前《樺加沙日記(擬淮遠三則)》後,「淮遠《懶鬼出門》閱讀寫作班」導師鄧小樺再次從學員功課中選出兩篇以補習為主題的作品。謝榮澤的〈孔子〉書寫學生阿木缺乏寫作例子,卻能將孔子描繪成一位會用「物理」講道理的壯漢,其豐富的想像力謝榮澤莞爾;Gallant的〈螞蟻〉講述總盼望下課的女孩小翠,在最後一堂課的依依不捨,繼而令「我」重新思考師生之間那份深刻又細微的溫暖連結。 (閱讀更多)
香港詩人陳滅睽違17年後終於出版最新詩集《離亂經》,收錄了他在2009至2025年間創作的80首詩,分為七卷,以不同的主題與形式回應時代與個人交織的聲影。由此,虛詞編輯部組成小輯,收錄五篇文章:包括詩人書中後記並分享三首集內作品;陳諾霖專訪陳滅文章,由詩人親身分享他如何以文字捕捉香港這一地方;翟彥君側錄了詩集新書發布會的內容,談論「離亂」作為詩集核心旨在折射移民潮下,港人去留的共同感受;鴻鴻與徐竟勛則分別撰寫評論,細看詩作呈現之深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