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翁子光執導的新作《爸爸》去年12月在港上映,由劉青雲、谷祖琳、蘇文濤及熊諾頤領銜主演。該片改編自荃灣一宗震驚社會的真實弒親案件,翁子光透過其細膩的畫面和深刻的情感描寫,將這起悲劇背後的家庭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探討家庭關係、創傷復原以及人性深處的掙扎與救贖。編輯部由此組成小輯,收錄七篇文章。 (閱讀更多)
去年經濟不佳,書店亦不景氣,更有書店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因而步向結束。有備受注目的書店多人送別,亦有書店無聲結業。送別舊識,迎來新人,我們仍希望在書店尋找一些可能性,獲得啟迪與力量,盼望書店仍可與我們一起走得更遠。 (閱讀更多)
任弘毅傳來文章,從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中文閱讀卷的諸多爭議探討作者的復活、文本詮釋之權力及教育的本質。他從天海的一篇文章,看到了「作者」復活的過程。另外,在考試的語境下,他解釋套語「藍色窗簾」的定義。由此發現:考卷上所謂「作者」二字,不過是虛幻的符號,擬題者的靈魂早已佔據了「作者」那虛晃的肉身。這也是為什麼「考試」是「作者」能夠復活的唯一場景——除了在「考試」這一場域中被賦權的設卷人以外,沒有任何人能夠如此肯定地替作者代言、斷言。無條件服從擬卷者「遊戲規則」的學生,相比語文能力和文學造詣優秀如原作者的學生,反而能取得等級5或以上。制度是方便了評核機構,但這有使我們距離教育的本質更近嗎? (閱讀更多)
香港電影業凜冬之下,兩大傳奇笑匠許冠文及黃子華主演的電影《破.地獄》由去年11月上映,票房不足2個月即衝破1億3500萬港元,成為本地影史上最賣座的港產片。本片罕有見地以本地喪禮科儀法事「破地獄」作為題材,探討父權、倫常、生死教育等關係的重要議題。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五篇影評及一篇訪問。嚴瑋擇專訪《破 · 地獄》三位演員衛詩雅、梁雍婷、周家怡,她們談到戲裡女性角色中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戲外也是如此;何兆彬影評認為該片寫兩代價值衝突,最顯著的是寫殯葬界裡(特別是道教喃嘸)視女人為不潔,這與現代男女平權有很大的洪溝;言水從死、生、破鏡等四個方面談電影,想起佛洛伊德將死亡與性愛並置;盧嘉傑亦透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認為戲中郭家三人分別對應三個人格:本我、自我、超我;雙雙則由祖師爺談到拉康的體系,引申至「橋」的象徵;葉嘉詠分析戲中的書信,認為電影的中英文名字都改得好,既指人生的最後一舞,也是電影的最後一個靈堂場景。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