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由爾冬陞監製、卓亦謙編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年少日記》,借近年學童自殺問題探討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詰問世代創傷的形成,以長大成人之姿拯救那個年少無助的自己。此片迴響之大,社會重新審視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編輯部匯聚眾人的書寫力量,包括導演的現身說法與配樂張戩仁講述盧鎮業的拍攝軼事、以盧鎮業在黃妍一系列MV的演出作比對分析、討論電影中的日記和配音,最後有鄧小樺與卓盧二人的重磅對談,讓我們繼續覺察出身邊的高危人士,聽見那些求救的聲音。 (閱讀更多)
宮崎駿說《風起了》後便封筆,十年後卻食言,無預警地帶來《蒼鷺與少年》延續其反戰思想。角逐今年奧斯卡之餘,有人認為動畫視覺效果與音樂維持一貫水準,但同時也有人認為故事艱澀不易理解。不知宮崎駿往後會否再撤回引退宣言,虛詞編輯部還是先組成小輯,收錄三篇從存在哲學、異世界意象及角色的救贖旅程角度出發的影評,讓我們在災難時代學會尋找曙光。 (閱讀更多)
每當孔銘隆乘車行經觀塘道,到啟業邨附近,他總會朝母校舊校舍張望。這座校舍一直荒廢,陰陰沉沉的,無人看管,承載著許多靈異故事,塗鴉反覆浮現。他想起中一那年所目睹的死亡,以及噩夢裡幽暗的燈光,而中學的記憶,大多植根於新校舍,同學們各奔前程,如今久未見面,課本和考卷在學校裡膨脹,成了一塊水泥地,吞噬僅餘的靈光。幸好,那年沒有凝視幽黑的深處,在新校舍能看見更開揚的風景。 (閱讀更多)
《墮下的對證》不僅在康城影展獲得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同時亦是今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大熱之選。文學與電影,既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兩者之間同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實除《墮下的對證》以外,歷年各大影展和頒獎禮的得獎電影,以文學作家為主角的電影也為數不少。趁著近日《墮下的對證》在香港上映,「虛詞」編輯部特意挑選十部以作家為題的獲獎電影,讓我們一窺在銀幕之上呈現的文學作家。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