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教書的時候,中文已由兩卷增加至五卷,現在又從五卷縮減至四卷,卷三卷五結合為一卷。學習中文,若沒有游刃和沉澱的時間,貪多務得,又怎會學得好,何況還有其他科目不斷補課,與你搶奪時間。而說穿了,聆聽說話和綜合的設置,大概九成只是為了讓學生畢業後,可立即進入商業社會服務,做個文員,最好像個一出生便會游泳的鴨子。我常想,這種對中文科無止境的「增值」,是一種不道德的僭建。 (閱讀更多)
真正的大學教育,應該鼓勵學生自由探索,成為有個性有創造力同時懂得對生命負責的人,而不是用形形色色的戒條將學生變得唯唯諾諾服服貼貼。高校長明白,要培養這種人,就要給予學生最多的自由和最大的信任,容許學生嘗試和犯錯,並在眾聲喧嘩和不和諧中看到大學之大。 (閱讀更多)
自從教資會今年推出「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後,兩個研究院的朋友不約而同告訴我:「樂觀地想,每個月可以少給四千元學費,但其實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而且學額並沒有增加。」 (閱讀更多)
星期日(9月23日),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逝世。本編輯部有幸蒙梁文道授權轉載文章,記述高錕任校長期間,關懷照顧學生的溫暖點滴,以及懷念高錕校長,與中大一代開放包容、容許挑戰權威的學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