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這本書大約用了兩年時間,我們原本希望快一點出書,但因為楊先生對書稿精益求精,翻譯和編輯的過程很長,出版日期便一拖再拖。楊先生的嚴謹和認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只是一本散文隨筆集,但是楊先生完全是以編輯科學論文的態度來工作的。他在每篇稿子上都加上了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科學符號,然後告訴我們,書稿的目錄和次序是他親自編定的,不可以隨意調換。對於文中,某個詞應當如何翻譯,他都曾與翁帆再三討論,反覆斟酌。他交給我們的是一大摞非常清楚、乾淨的列印稿,對我們說,這稿子我們可以複印一份使用,原稿要退還給他。 (閱讀更多)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今年舉辦第二屆「藝術·科技」展覽,當中包括近日開幕的首個主題展「見幽覓微」,將藝術家吳子昆,陳沁昕、馬琼珠和鄭波的作品投射在尖東海傍的信和光影藝術幕牆之上,以一系列數碼藝術作品,將維港兩岸幻化在光影之中,跨越現實與虛幻,讓大眾一同發掘在海港「空白」之間的獨特意義。 (閱讀更多)
繼2010年首次執導的獨立電影《1+1》及延續篇《N+N》後,賴恩慈在新作《4拍4家族》之中,再次講述一個家的故事,不過這次她以音樂為題材,透過搖滾音樂,把支離破碎的一家重新連結。創作是一種自我剖白,賴恩慈在訪問中透露,對家的故事念念不忘,是因為她在成長之中沒有機會感受尋常家庭的溫暖,於是把這份溫暖放進電影之中,與觀眾分享她的記憶。 (閱讀更多)
終究有這樣的機緣,文學雜誌《無形》要來做詩的專題,恍如考牌。本期主題為「給敬而遠詩的人」,意在推廣詩的入門知識——編輯部中大部分人詩齡極淺,與讀者有同樣的入門心情。這是一個詩更面向大眾的機緣。一來是我們在網絡生態、學校書展與詩歌活動中都明顯感覺到詩的受眾增加,不少學生甚至會主動過來詢問詩集。編輯部估計這和社交媒體上推廣詩的專頁和IG增加、並具影響力有關,致令即使是本來對詩「敬而遠之」的人,都可能在各種渠道中接觸到詩。臉書專頁「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及聲韻詩社社長池荒懸的訪問,呈現了他們在這個時代如何透露各種形式與渠道來推廣詩,如何在向大眾推廣時思考深度與多元性,也讓讀者了解到詩的讀者是如何多起來的。由網絡的路徑入門,接下來是關於新詩的七個關鍵詞與五個常見謬誤,給詩的愛好者做觀念與論辯的工具箱。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