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心石下》是吳靄儀1995年至2012年18年間,任立法會法律界功能組別議員的心路歷程全紀錄。書中另有詹德隆和陳文敏的序,既熱血又專業,基本上已是水銀瀉地,很難再找到闡述的空間了,所以我曾打退堂鼓,建議取消這一篇編者序,怎料吳大狀如此敲下定音鎚︰「你以編輯角度切入,未嘗不可寫出較當局者更新鮮的觀點和更宏觀的視野。」 (閱讀更多)
雖然「網絡」的多元理想、小眾發聲已被證明過無數次是泡沫夢幻影,但我還是如此記得對之的期待。由網絡的效應帶起,傳媒業中受過劉氏恩澤的各路埋伏一湧而上,小眾的香港文學得以在大眾領域登堂入室。看到有在書店工作的人說「終於可以大賣劉以鬯的書了!」這自然有點心酸,但我又想起更可怕的是,年前格拉斯過世,有間大書店組個格拉斯專題闢位陳列,結果只賣了一本……文學的事,在這個時代都不能視作必然,須要把握每個機會做推廣,否則再好的文學作品也會沒入沉默的海底。 (閱讀更多)
南生圍是香港重要美景,近月多度發生無名火災,美景受到破壞,全城急痛攻心。保護一個地方,是否有憤怒咒罵以外的方法?「Make A Change HK」小組,結合港台「好想藝術」的支援,在臉書組織「寫一封情書給南生圍」活動,呼籲曾經在南生圍拍過情侶照或婚紗照的人一同回到南生圍,以「情書」的方式守護南生圍。寫情書,原來也可以用地景藝術創作的方法。地景藝術家翁志偉、何柏基、兼任「導想員」的藝術家程展緯(「Make A Change HK」成員),帶領參加者,一邊重溫他們昔日在南生圍的記憶,一邊嘗試新的創意表達方式。 (閱讀更多)
紐約是許多藝術家夢寐以求的世界頂峰城巿,許多藝術家在紐約掙扎求存、浮游向上;而香港的新媒體藝術家李天倫(Otto Li),在紐約駐留六個月,則有不一樣的體驗。日本當代藝術教母草間彌生,在自傳中曾記述過她在紐約的慘綠青春:窮到幾乎沒錢吃飯(紐約食、住都貴),日日窩在狹小的住處瘋狂創作,要活下去就非要成名不可——這是紐約著名的殘酷。而李天倫駐留紐約六個月,則是因為得到亞洲文化協會的資助,於是得到一段幾乎是放假、休息的時光。「紐約和香港的生活節奏其實相似,但始終紐約有著美國東岸那種包容和多元性,相反香港選擇的空間愈來愈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