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近年發生過多種政治審查事件,藝術自由、表達自由於是成為是次選舉的重要關鍵詞,不少候選人都提到「藝術自由約章」,如何落實約章,保障藝術工作者進行創作或與不同機構合作時,避免因個人政治立場而面對壓力,捍衛香港表達自由;此外,亦有不少聲音關注藝術平權、藝術通達服務。而在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兩組,則鮮明出現本土藝術與中方統戰兩派之間的爭持。 (閱讀更多)

專訪麥曦茵:成年人缺席了,電影是自我療癒與成長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0-18

香港電影導演麥曦茵的新作《花椒之味》,就是一部面對家庭創傷的電影。「我跟我的學生去看這部電影,他們看完都哭得停不下來。」麥曦茵說。流淚是因為心裡受傷,《花椒之味》的角色都走過一段家庭關係的療癒過程,不禁想問,現實中也有療癒的可能嗎? (閱讀更多)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天秤座的美學革命

其他 | by 陳芷盈 | 2019-11-07

作為十二星座裡唯一的無機物,天秤座象徵公義之判斷,因此常被說成和平主義者,但其實天秤座不是喜愛和平,而是喜愛世界呈現平衡的狀態;天秤座也不是愛美,對美的執著也源於對平衡的執著。對平衡性的永恆執著,令不少天秤座成為了看世界不順眼的人。醜陋的世界需要糾正,革命就由天秤座做起。 (閱讀更多)

「我喜歡敗壞中的璀璨」— 楊佳嫻來港側記

專訪 | by 余文翰 | 2019-10-09

台灣作家、學者楊佳嫻日前到訪香港,當她走出藝術中心,自然而然就匯入遊行隊伍中。在楊佳嫻看來,一個人在其所處的地域、族群之中總有身份、歷史密密勾連, 因而不可能擺脫得了政治。對於前路,楊佳嫻感到悲觀,可令她感動的是,人們可以戰勝悲觀和恐懼, 堅持一步一步地把前路走出來。「一個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實踐,文學只是其中之一,真正進入政治衝突內部,文學又可以發揮什麼作用?」這套語言的煉金術並非完全失效,只是拒絕淪為時代的某一種目的或手段而已。 (閱讀更多)

詩、軍錶與警棍——淮遠在臺北詩歌節

報導 | by 沐羽 | 2019-10-02

談及在警棍陰影下的香港,淮遠問廖偉棠:你現在寫政治詩,寫完後可以解決心裡的沉重感嗎?淮遠坦言,有時重讀自己的政治詩,還會忍不住落淚,完全沒有言說過後的療癒效果。廖偉棠沉思一會,才回答:「其實沒有寫作可以承載到療癒效果,但我們可以讓心裡的難過通過寫作,讓它變得更清楚,就如魯迅的〈藥〉,最後仍要留一朵花,給世界留點希望。」詩人沒有警棍,只有詩歌作為武器。 (閱讀更多)

【無形・黑】前置詞:生命陰影,愛與恐懼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1-09-27

黑色是一種有代表性的顏色,意思是說,它常常遭到標籤。有光就有暗,黑色時常代表著對現狀況的反撥,哀悼,現實的影子,致命的補充。我有時覺得黑色根本的意思就是「相反」。黑色也醞釀恐懼,隱藏著不明的危險。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小說 | by 吳紫翹 | 2025-11-15

觀塘道沒有塞車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1-14

《兒子》:冰冷房間裡的大象

劇評 | by 李浩華 | 2025-11-13

《醜婦》:兩個傳言的世界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11-12

陳帥氣的美容課

小說 | by 黎柏璣 | 2025-11-14

小說 | by 潘梓傑 | 2025-11-07

【教育侏羅紀】宿舍的空床

教育侏羅紀 | by 梁智坤 | 2025-11-04

葉姐

小說 | by 楊彩杰 | 2025-11-03

搞軭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11-13

小刀

小說 | by 鍾粹 | 2025-11-01

奧迦斯的旨意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31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