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度寫稿?有時在酒吧,有時在摩天輪,廿蚊玩一次,轉兩轉一篇稿就寫好咗。」「the culturist文化者」的創始董事、報導者鄭天儀輕鬆答道,說罷發現咖啡店的墻邊有個插蘇,便立刻拎出平板電腦來插電,為下一輪工作做準備。 (閱讀更多)
梁文道日前在蘋果日報專欄「普通讀者」中撰文述及,他自台灣寄書回港,受到順豐快遞審查而有三本書遞送不果。此事馬上引起關注,令人憂慮香港的物流及出版業是否存在不知名的審查而自由受限。梁文道要求順豐回應。 (閱讀更多)
告別2018年,在經歷了一整年生活災難、集體陷入哀嚎時,香港文學館「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開幕了,或許正是文學在冥冥中連結大家、重注能量。今年文學季主題「五味雜陳」,是著手於日常,以食物扣連記憶與情感;「氣味相投」展覽則巧妙安排文學與視藝跨界合作,讓「親近而遙遠,關於飲食的種種記憶與變化……被召喚到我們眼前,並開啟想像,從日常中蒸餾可能」。確實,做文學並非站在高地排拒他人,而是醞釀一種親密的、恰到好處的距離。 (閱讀更多)
《「道」賞灣仔》展覽由灣仔區議會與Integer Foundation Association合作策劃,挑選灣仔區的六條街道,包括譚臣道、克街、愛群道、渣甸坊、羅素街、銀幕街,由西至東覆蓋灣仔、銅鑼灣與天后,採訪每條街的街坊、商戶,透過收集他們的故事與生活記憶,側寫灣仔的歷史與變遷,最後由導演林森拍攝成六條短片,於一月七至十三日在時代廣場展出。 (閱讀更多)
創作是孤單的。頒獎禮的熱烈掌聲過後,麥浚龍公開感嘆,面對外界吹灰不費的冷親切、壞說話,他不生氣了,他會嘴角上牽,會笑。「人多的地方就有很多問題。」訪問之中,這一句說得輕鬆,印象最深。他喜歡用「大世界」這個詞彙,相對小我的大他者,社會倫理、價值觀、官僚制度和習俗的「大世界」,都太過沒趣。而他選擇以一張有趣的音樂專輯來回應。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