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G殺》有意模仿日本電影,不如說它更像是新一代的《香港製造》。兩者都有一個核心命題——痛陳成年人的偽善。 (閱讀更多)
改編自法國女作家柯蕾特生平的《寫我華麗緣》(Colette)去年於美國上映。電影呈現了她在1893年到1910年間,為出版商丈夫威利(Willy)代寫小說《克羅蒂娜》(Claudine)系列,與其情慾、自主意識覺醒的過程。這位活躍於上世紀初的作者,曾是一時無兩的奇女子——1900年,她為丈夫代筆的《克羅蒂娜在學校》(Claudine à l'école)得到巨大的成功,當時巴黎的時裝、香水、煙酒產品甚至女性都以「克羅蒂娜」為形象指標;1907年,柯蕾特更在出演舞台劇時與同性伴侶馬蒂爾德・德・莫尼接吻,引起全場嘩然。 (閱讀更多)
澳門戀愛.電影館在二至三月籌備了「焦點導演:『愛』慕杜華」影展,重映了西班牙導演艾慕杜華近四十年來的十三部長片作品。艾慕杜華自1980年拍出處女作《烈女傳》之後,在影壇一直活躍;單是八零年代就交出了八部作品(其中包括令他在國際聲名鵲起的《慾望之規條》、《女為悅己者狂》),即使到了最近,他仍以三年左右的間距繼續交出新作。艾慕杜華對上一部作品《胡莉糊濤》頗有好評,算是挽回了一點近年在創作上的頹勢;他的新作《Pain and Glory》今個月底亦會在西班牙上映。 (閱讀更多)
既名為新,很自然就想起二十年前的《喜劇之王》。文本有新舊,因有互文的樂趣。如夢等於尹天仇?這麼想當然矣地比較,顯然很有問題。或許,這不一定是只換了演員的新版《喜劇之王》,而是《新喜劇之王》。其名為新,故嘗試論其與舊之別。以下為了避免誤會,如非特別指明,多指戲中角色,而不是演員本身。論的是如夢,不是鄂靖文;是尹天仇,不是周星馳;是馬可,不是王寶強。(張全蛋是例外,這名字太魔性,遠比查理有特色。)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