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陳子雲 | 2021-04-29

拉素羅夫(Rasoulof)拍完《惡與他們的距離》(There Is No Evil)後,隨即被伊朗政府囚禁,即使在柏林奪得金熊獎,本人亦沒能親臨。而電影本身卻站在囚犯的對位——劊子手去思考,為甚麼在伊朗,有些人年年月月,行禮如儀地為死囚行刑?為甚麼有些人不願服從惡法,為信仰拒絕行刑,衝破牢獄一時,卻淪落一生? (閱讀更多)

《浪跡天地》:沒有夜歸人

影評 | by 失.逃 | 2021-04-22

失.逃評趙婷新作《浪跡天地》(Nomadland),電影確有受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影響,但《浪》作為一部以邊緣族群為題的電影,當中在角色塑造上卻在不少矛盾之處,當整體的情感表達崩壞之際,所謂「以真實人物提煉戲劇」的方式便會變得更不可信,因此本來誠懇的關懷,則會讓人覺得虛偽。 (閱讀更多)

深愛過誰,一天可抵上一歲:並觀《明明無盡》與《浪跡天地》

影評 | by 陳芷盈 | 2023-11-09

看完《浪跡天地》(《Nomadland》),我想起黃碧雲在《烈佬傳》中寫的這句:「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可以有幾大分別。我們不過以為自己,與其他人不同。」書中主角是毒友,是古惑仔,是社會中的邊緣人,但黃碧雲說,他是黑暗中的孩子。意思是,若我們能明白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同樣蒙受苦難、傷痛、孤獨、恐懼,就能理解人生而不同,但眾生卻又如一。若我們能感通他人之苦,就能反過來,對他人所作的不同回應與選擇,少一點批判,多一點理解。 (閱讀更多)

《大衛寶兒:無盡星塵》——有所尋覓的人,不在目的而在過程

影評 | by 林關關 | 2021-04-16

帶著預設進場看《大衛寶兒:無盡星塵》,卻深感一個人在途上經歷的自我摸索,這種不定、未明,讓林關關感到無比真實,更能感覺到個人的存在。有所尋覓的人,大概都能理解這種心情。 (閱讀更多)

《Uppercase Print》:對極權殘害未來社會棟樑的銳利回溯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21-04-15

羅馬尼亞影壇人才輩出,劉建均提到新銳導演Radu Jude,於上屆柏林影展放映的《Uppercase Print》,是一部實驗色彩濃厚的文獻劇,如劇組在廠景內搭建如問答/辯論比賽的多面表演空間,角色對着鏡頭打破第四面牆,以「旁枝末節」拼湊出羅馬尼亞社會面貌,展現了Radu Jude既銳利又富想像力的創作力。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2

編輯推介

怎樣去感覺力量

散文 | by 蘇苑姍 | 2025-02-06

Lovesick:當代社交倫理一瞥

理論 | by 任弘毅 | 2025-02-06

舊書

散文 | by 黃戈 | 2025-02-04

精衛(讀讀山海經其二)

散文 | by 跂之 | 2025-02-02

誰是大英雄

散文 | by 李昭駿 | 2025-02-01

2025年文人春遊推薦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9

橫渡

散文 | by 余婉蘭 | 2025-01-29

致鍾玲玲的信

其他 | by 黎哲舜 | 2025-01-29

有時風勢很大

小說 | by 徐焯賢 | 2025-01-28

另類風景

散文 | by 言水 | 2025-01-25

周冠威開辦電影課程 透過恐怖片探討人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25

大衛連治的魔力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