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獎項的《浪跡天地》,其紀實文學改編、明星主導項目等背景,令人反思評論準則,但虛實夾雜形式在這種製作模式中,卻仿如把清水倒入墨水中,本來沒有問題的場景都變得令人出戲。既然導演踩入這片灰色地帶,劉建均認為我們不應錯過討論的機會。 (閱讀更多)
以露宿者被不合理逼遷的真人真事為題的《濁水漂流》,自上映以來,引起不少社會迴響,盧鎮業亦從自己曾於深水埗劏房居住的親身經歷,形容深水埗的來往與混雜是整個城市的縮影。戲內主角們那種悲從中來的落泊,更讓人心酸。 (閱讀更多)
街頭硝煙散去,塗鴉痕跡隱沒,但光影殘像仍像幽靈縈繞城市,成為無可消除之傷。陳諾諺以周敬勤的《天暗亦明》、姚仲匡的《暴動之後,光復之前》和郭臻的《夜更》三部作品為例,從倖存者、物和旁觀者三個角度,看電影如何回應反修例運動的記憶與後遺的集體創傷。 (閱讀更多)
《醉美的一課》電影丹麥語原名Druk,直接指向暴飲的動作;英文譯作Another Round,既是酒吧內續輪的呼喊,也隱含重新開始的意思。如何承受時間掏空身體的孤獨?0.05% 的血液酒精濃度,是電影提出的解決方案。但酒精的隱喻又是何物?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