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觀音》曾被選入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再次被選入「新浪潮.新海岸︰釜山國際電影節」,最大原因莫過於今年尹汝貞憑著《農情家園》贏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聲名大噪。不過,《神女觀音》幾乎就是《農情家園》所追憶的那段八十年代美國中產夢的反面。或者就是那麼諷刺,《農情家園》裡面,尹汝貞有個美國兒子,為了將母親接到美國生活,不惜屈就自己在養雞場做苦工:檢查雞的性別,一半留下,一半扔掉。尹汝貞卻剛好扮演著雞的兩種命運,夢與夢遺。在《農情家園》她是留下來的那一半;在《神女觀音》就是那些被丟棄的,無依無靠地死去的另一半。 (閱讀更多)
《梅艷芳》所論述的「香港女兒」傳奇,有人含淚離場,亦有人認為電影拍得刻板。2個多小時的電影值得看嗎?呂永佳認為單單是聽3分鐘的《夕陽之歌》,就值得了:「梅艷芳要穿上婚紗,唱《夕陽之歌》,一個人走上天堂之門。倔強、永不低頭,她即使離開世界,沒有人敢說她輸給任何東西。這是她給香港人的信。」 (閱讀更多)
《梅艷芳》自上映以來就備受爭議,風評兩極。作為一部回憶香港的懷舊電影,同時也像一部人物紀錄片,但電影始終無法完全呈現人物的整個人生,葉嘉詠便從電影中「生父的缺席」與「異地的對比」作為切入點,探討導演在傳記電影改編上如何建構梅艷芳與「我們」的關係。 (閱讀更多)
在人們隨地域不斷流徙,意識躁動不安的時代,平地映社主辦,第四屆平地學生電影節於 11 月 18 日至 28 日舉行,影節分為多個單元,包括「三尖八角」、「FF原是永恆」、「過去進行式」、「一夜長大」、「返屋企」、「家的形狀」,放映 20 齣本地及亞洲學生的影片作品。本文將評析劇情片《中轉站》及紀錄片《孩子,我回來了》,兩套均拍於 2019,反映不一樣的離愁別緒。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