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導演基斯頓.柏索(Christian Petzold)的《盛夏餘燼》是其「元素三部曲」的第二部,故事圍繞年輕作家里昂(湯瑪士舒伯特 Thomas Schubert 飾)與友人往波羅的海小屋避暑,在創作與逼在眉睫的森林大火之間,與同住女子娜迪亞(寶娜比爾 Paula Beer 飾)相遇,並渡過畢生難忘的一個夏天。電影從里昂的視點出發,從他作為新晉創作者的高傲,觀照封閉在自己世界的里昂與身邊友人的矛盾,引發不少幽默笑點,與柏索前作的氣氛頗有分別。 (閱讀更多)
由簡君晉執導、爾冬陞監製的《白日之下》改篇自真實事件,肥力將開首情節形容為:「將所有香港護養院可見幾乎一切最壞情況共冶一爐」,電影借主角新聞記者曉琪之眼,重新叩問了新聞作為「第四權」的特質,也旁觀他人痛苦,以報導的視角來超越單一事件的悲情,呈現關注社會現狀的高度。肥力在此發現香港觀眾比較薄情,難以為別人的不幸而傷感,但反而會為一些不憤、無可奈何的事情而共情。 (閱讀更多)
由賴恩慈執導的《4拍4家族》透過來自四個不同年代的音樂人,戲劇化地組成的樂隊,呈現各自對音樂(節拍)的感知、期待、碰撞和理解的過程。江俊豪認為故事表面是一個失職父親向女兒贖罪的故事,內裡卻是從個人、家庭,到城市回憶、失憶、尋找與保存的嚴肅課題,但曲目與曲目之間應要讓觀眾對歌詞與角色有多一層靜默的思考。 (閱讀更多)
近來,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以短片導演的身份出席了第八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帶上了片長41分鐘的新作《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艾苦認為安德森是次再改編羅爾德・達爾的小說是一種轉型,而電影中大量呈現文學獨有的敘事元素挑戰了我們對藝術形式的固有理解。 (閱讀更多)
《七月返歸》作為孩子回家見母親的故事,令深然聯想起中元節的典故——目連救母。當中最廣為人知的版本,便是目連透過神通看見母親生前因多作惡,死後身受餓鬼之苦,目連最終借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使母親解脫,深然看起來《七月返歸》就似是目連救母的變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