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劉平 | 2019-01-03

要為《自由如綠》寫一篇書評,著實不容易。全書共二十四篇作品,每位作者就一款植物展開創作,二十四篇作品恍如二十四個大觀園一樣,歷史觀照、內在抒情、記憶重塑、社會輿論等等無所不包,獨立分析還好,如今結集成書,那是「大象無形」,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 (閱讀更多)

再談《盧麒之死》的情感底色——回應譚以諾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9-01-03

近日,譚以諾回應我刊載在「虛詞」的《盧麒之死》評論,六項意見引起我許多反思。在回應前,實在要講句多謝,因為他的回覆,令我的評論沒有成為單聲道。我亦期待有更多《盧麒之死》的讀者回應我拙劣且尚待斧正的分析,借此衍生更多與小說相關的討論。這才是評論者最感高興的事。 (閱讀更多)

【無形.鬼】為靈魂栽種尊嚴——評韓江《少年來了》

書評 | by 江祈穎 | 2019-01-03

人的尊嚴何在?珍貴的肉身,高貴的靈魂,還是那崇高的理想?電影《華麗的假期》以英雄歷程為視覺,呈現人們面對極權壯烈犧牲,在時代巨輪中從容就義。《少年來了》並不從大敍述中出發,故意刪去背景,以微觀視覺,直面少年們目視的一切,反映出他們最殘酷的體驗,不論在抗爭現場,牢獄中或死後遊魂,韓江都以溫婉而抽離的筆觸描繪,但當肉身在受難,抽離反而更撕心裂肺。 (閱讀更多)

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評《虛構的幸福》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虛構,意味不曾存在。通常指背離現實,憑空編造;但文學中的虛構,卻植根,並超越現實;而幸福,則意味生活在一種沉醉狀態;兩個詞語結合,大概生出一個模糊概念,及一種混沌能量。 (閱讀更多)

合十,祈禱,兩手之間有道裂縫——讀魯西迪《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加起來,剛好一千零一夜。談起《一千零一夜》,重點當然是說故事。跟名作《午夜之子》一樣,魯西迪(Salman Rushdie)再次取其敍事結構,從故事裡生出故事。讀著《兩》,我如在俄羅斯套娃裡,層層旋開後,像一種重現現象似的,將世界的不同影像重現,自己則一層一層縮至極小。 (閱讀更多)

檔案、情感與群眾︰《盧麒之死》的文字與色彩鑲嵌術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9-01-03

《盧麒》的書寫方式不易為人接受,引述的檔案也往往偏離讀者期望。你以為翻開這部檔案組成的小說就有歷史真相,那注定是一次錯許。就連選擇書寫六六動亂的青年盧麒,也是一次錯位——六六之後,六七之前,街上風平浪靜。他的死沒有引來甚麼香港大變化,相對開首引述的新聞而言平平無奇,相較四月五日香港大洪水、九龍暴動而言何其輕巧。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