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李達寧 | 2018-11-28

打開萬毓澤的《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就有些耳目一新了。馬克思是甚麼?就是經典!經典就是,法國人類學泰斗李維史陀每次構想新研究定必要重讀的書。作者也直指說本書不是入門、導論,而是要讀出《資本論》的「廣博、深刻與歷久彌新」。這種開門見山,就不怕你不讀的氣概,實在讓我汗顏。 (閱讀更多)

我翻著余秀華的兩本詩集如籤詩

書評 | by Edith So | 2018-11-26

讀詩,對我來說,是將當下在讀的詩行放進自身經驗檔案庫,尋找,對照,沉澱,存檔。這樣,一首詩的閱讀大扺完成。但讀余秀華的詩,彷彿是從一個專屬於她的宇宙,藉著字詞把自己推向外部,再轉向未知敞開,像將生命從牢籠畫出一條條逃逸線。 (閱讀更多)

作為小說家的基礎零件——讀駱以軍《純真的擔憂》

書評 | by 沐羽 | 2018-11-07

關於小說家駱以軍,他的敍事彷彿來來回回,都會回到這些書寫零件上。最近在新的散文集《純真的擔憂》面世時,我又重臨一種好像以前讀過的感覺——déjà vu,既視感。 (閱讀更多)

暴烈雨林,暴烈歷史︰張貴興《野豬渡河》

書評 | by 李薇婷 | 2018-10-19

長居城市的我們鮮有關顧香港的山林,然而對張貴興而言,雨林卻刻有砂拉越的思考方式。我並不是為了東拉西扯騙字數才寫的這種煞有介事的「香港—砂拉越」對比的,從歷史上而言這兩個地方實在是非常相似的,這使我對張貴興的雨林書寫一直有著無比的興趣。在《野豬渡河》之前,張貴興的雨林已有著沉重的歷史幽靈在背後遊蕩。《群象》試著勾出隱匿於砂拉越雨林的地下馬共足跡,《猴杯》細緻地處理殖民者與本地人的混雜關係,在《野豬渡河》之前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沙龍祖母》已經嘗試處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史。可以說,張貴興的長篇小說無一不指向重構砂拉越歷史的企圖。 (閱讀更多)

【無形.寒】如果我沉默,就是當權者的共謀嗎?——讀《沉默發條》

書評 | by 沐羽 | 2021-12-09

那是發聲的時代,是嘲笑與大規模攻擊的時代,如果你還記得「試問誰還未發聲」、還記得後來對於「今天我」的鄙棄,那也可視為一首歌壓倒另一首歌的時期。那也是網絡力量對於「左膠」的壓制,也是對於「沉默的多數」的一次輾壓,在雨傘以後,好像很少看見這兩組詞彙了。我不太理解,好像一切政治口號在事件淡出後都煙消雲散了,可能因為那時我還是個大學生吧。 (閱讀更多)

心身如何融合︰談《愛妻》的愛

書評 | by 林雪平 | 2019-01-03

評論《愛妻》,甚至「精神三部曲」,我覺得頗為沉重。循著「精神史三部曲」閱讀的人,可能想看董啟章如何評論文化研究式的文學評論。該方面的研究相當有意義,尤其在於處理由「必要的沉默」引伸的事件與變化。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

看《貓貓的奇幻漂流》雜感

影評 | by 泊泉 | 2025-05-07

空心圓

小說 | by 石啟峰 | 2025-04-25

破皮

散文 | by 令菱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