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周慧的《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近月出版了繁體中文版,負責編輯的黃潤宇指出周慧著作真正的價值,在於其獨特而精準的散文語言,以及寫作本身作為一種「高貴的武器」,讓周慧得以對抗沉湎,其冷靜、生猛的筆觸,召喚出私密經驗的共通性。黃潤宇相信,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條「草蛇灰線」,找到自己的「洞背村」。 (閱讀更多)
香港政治學者、公共知識份子王耀宗教授近月出版新書《華年心緒從頭理》,以筆墨記錄自身的生命經歷,從中窺探香港當代文人史重要篇章。在〈博覽群書 知識啟蒙〉一篇中,記述王耀宗自幼求知慾旺盛,從《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入門,常流連灣仔舊書攤,覓得豐子愷、傅雷等佳作。中學時代,新建成的大會堂圖書館成為他的知識寶庫,在此他接觸了《中國新文學大系》,深受胡適與魯迅的思想啟蒙,抄錄魯迅《野草》篇章,並廣泛閱讀陳獨秀、茅盾、巴金等人。周鯨文的《風暴十年》與台灣《文星》雜誌的李敖等作家,深刻形塑了他對政治與傳統的批判視野,奠定其一生的知識基礎與探索方向。 (閱讀更多)
澳洲譯者Poe Tuck傳來全口語文章。三十多年前的大澳對Poe Tuck而言,只是擁擠、窒息的代名詞。然而,當「明日大嶼願景」的宏圖浮現,他決定舊地重遊,為這個可能面目全非的漁村留下新的回憶。Poe Tuck避開人潮,走進寧靜的新村,偶然發現溫暖的蘇廬咖啡店,更從店主口中聽到了動人的故事。一次短暫卻意義非凡的木船之旅,讓他從水上視角重新感受大澳的樸實與魅力,顛覆了他過往的負面印象,更讓他體會到,大澳最珍貴的,是它那獨特、充滿人情味與生命力的生活本質。 (閱讀更多)
今期《方圓》繼續以文學作品影視改編為主題,聚焦2024年Netflix推出的《百年孤寂》影集,此作標誌魔幻寫實鉅著的改編取得空前突破。鄧小樺分析該劇成功之處,強調其放大性愛與革命元素,忠於原著精神,僅略微放棄「孤寂」意涵。鄧正健則廣泛探討馬奎斯作品群像及其與拉美文學爆炸的若即若離關係,並從歷史與國際政治解讀其政治指涉,同時反思魔幻寫實的衰退趨勢。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