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曾有統計指出,酒精能「促進想像力和內在感知力」,血液酒精濃度達 0.07% 時就是「創作力的旺盛點」(1)——只是,一旦超出這個量,足以導致嗜睡、視力模糊,到了0.25%以上,就會導致意識不清、嘔吐,而超越0.35%,更會引發可能致命的酒精中毒。回看文章開首那句說話,那絕對是侮辱了血液就是酒的海明威,他真正說的是:「酒精唯一對你沒好處的時候,就是寫作或者打架。這兩件事情都得清醒著來。」海明威正是堅持把工作和喝酒分開的那一派。 所謂小飲怡情,酗酒亂性。酗酒,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所載,正式診斷分類為酒精使用疾患,或酒精依賴,具體病症包括:長期大量飲酒後難以減量、為取得酒精及飲用花費大量時間,而後產生問題、戒酒時會發生酒精戒斷症候群等等;另外,根據美國成癮藥物協會的說法,酒精依賴者不但會「思維混亂」,更會「非常固執地否認自己酗酒」。過量飲酒會導致所有器官系統都遭受損害,尤其會影響到大腦、心臟、肝臟、胰臟、以及免疫系統,引發多種併發症,在社會層面上,酗酒的人常被聯想為缺乏自控能力、有暴力傾向、情緒不穩的「失敗者」。 (閱讀更多)
今期《方圓》專題題目「Re:/復」,既是重複,亦指回覆,落到文學創作,重複與回覆的雙重涵義,就體現於重讀與重寫的實踐中,藉此探索在文學領域中,重讀的意義以及它可開創的未來。 (閱讀更多)
1995年5月8日是華人樂壇悲痛的日子,一代巨星鄧麗君因氣喘病發在泰國清邁辭世,享年42歲,但她的歌聲經久不衰,人們以「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來讚頌其成就。今年是鄧麗君逝世28周年,亦是其70歲冥壽,鄭景元撰文悼念這位一代歌后,談及她的成名之路,如何與香港關係密切。 (閱讀更多)
七十年代不止是香港社會走向本土化的開端,也是香港電影重要的轉捩點。早前逝世的吳耀漢,正是在這個新舊交替、轉型時期冒起的諧星。曾肇弘撰文悼念,回顧吳耀漢的演藝生涯,即使他與他的喜劇時代畢竟已經過去,但依然無改他是香港其中一位膾炙人口的笑匠地位。 (閱讀更多)
勞緯洛以敘事構築《崩末》的環形迷宮,新書封面找來王碧蔚繪畫,以其直覺決定色調與構圖。在這篇封面繪畫日記,王碧蔚分享自己的落筆過程,在畫作,在書中,醒著行走,唯盼事物皆模糊一瞬,帶霧色溫沉的光度。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