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舜華在新書《你道是浮花浪蕊》的後記,談到自己必須不斷地寫作,直到再無分毫握筆的氣力。寫作十餘年,追尋的文學的誠實與生存的真實,究竟被握在何方神聖的大掌心裡,她感覺自己的身體離這世界很遠很遠,放棄了期盼卻依舊期盼著,自己是那天選的靈根異卉。 (閱讀更多)
但我有方法不讓自己沉淪YouTube世界的。我如常地點進所有我想看的影片,讓它們乖乖站進「觀看歷史」的隊伍,這樣我就當自己已經看了影片,順便把它們存下來,以免之後找不到。我發現我在「觀看歷史」的頁面,應該還有十段未看但想看的影片。喜歡的YouTuber又跟新了,我還沒看她上一段影片。 (閱讀更多)
第一次認識John Fung已經是在西貢的Black Sheep。晚市,沒有人,又或根本沒開鋪。他一個人坐在空空的餐廳或酒吧。是的,一個中年男人開着一間無客人的店播放着Tom Waits。那應該是當時為止,認識的人之中,一樣最cool的事了。較少人提起的是,他還演了戲。在陳耀成的《浮世戀曲》演過一角。所以是店主、客串演員、廚子,但更被記得的,是作為攝影師。 (閱讀更多)
的確曾有統計指出,酒精能「促進想像力和內在感知力」,血液酒精濃度達 0.07% 時就是「創作力的旺盛點」(1)——只是,一旦超出這個量,足以導致嗜睡、視力模糊,到了0.25%以上,就會導致意識不清、嘔吐,而超越0.35%,更會引發可能致命的酒精中毒。回看文章開首那句說話,那絕對是侮辱了血液就是酒的海明威,他真正說的是:「酒精唯一對你沒好處的時候,就是寫作或者打架。這兩件事情都得清醒著來。」海明威正是堅持把工作和喝酒分開的那一派。 所謂小飲怡情,酗酒亂性。酗酒,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所載,正式診斷分類為酒精使用疾患,或酒精依賴,具體病症包括:長期大量飲酒後難以減量、為取得酒精及飲用花費大量時間,而後產生問題、戒酒時會發生酒精戒斷症候群等等;另外,根據美國成癮藥物協會的說法,酒精依賴者不但會「思維混亂」,更會「非常固執地否認自己酗酒」。過量飲酒會導致所有器官系統都遭受損害,尤其會影響到大腦、心臟、肝臟、胰臟、以及免疫系統,引發多種併發症,在社會層面上,酗酒的人常被聯想為缺乏自控能力、有暴力傾向、情緒不穩的「失敗者」。 (閱讀更多)
今期《方圓》專題題目「Re:/復」,既是重複,亦指回覆,落到文學創作,重複與回覆的雙重涵義,就體現於重讀與重寫的實踐中,藉此探索在文學領域中,重讀的意義以及它可開創的未來。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