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作者最近就稿費問題展開連串討論,孔德維博士這篇文章談文字定價的歷史觀察。今天我們所熟悉,由出版社、刊物與報章「賣紙」換來金錢,再派予作者的「稿費制度」有多長的歷史呢?以華文世界為例推想,「稿費」大概不會在邸報、小報、小抄、揭帖等私人刊出品出現。然而,非制度化的用「字」換「錢」,畢竟有漫長歷史。 (閱讀更多)
沐羽形容,懷念住隔離酒店的日子,而在香港與台灣的隔離日子感覺不同,「在香港的二十一天我住銅鑼灣八樓好高騖遠,在台灣的十四天我在高雄二樓看著美麗島站⋯⋯在香港時我與朋友們線上喝酒,聊文學聊感情聊工作;在台灣時有朋友剛好騎車南下,一台紅色檔車停在酒店樓下,隔窗講電話像探監。他帶啤酒給我,我把一本文學理論從窗戶丟下去給他。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啤酒,那麼,以物易物就這樣成了。」 (閱讀更多)
港台兩地作者早前就稿費問題展開連串討論,高重建撰文分享自己在稿費與勞動報酬方面的經驗,也從其著作《區塊鏈社會學: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談到的局內人、局外人和超越者,講述如何應用在追求文字有價的例子,即使路徑不同,但目標一致,互相尊重,相輔相成。 (閱讀更多)
小克專欄續談填詞,從包含大量廣東口語字眼的韻腳說起,談及細微的語言習慣,必定要在本城土生土長的人才懂,當填詞人的最重要條件,是對語言本身的熱愛,不是只「懂」廣東話,而是要極「愛」廣東話。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