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讀到辛其氏在《無形》紀念逝去的素葉同仁的文章,講西西老來病中,仍記得童年在上海,放學路上街邊的法國梧桐,記得與母親聽紹興戲,徐玉蘭演賈寶玉,甚至此時她仍能講流利的法語,復述文壇同輩用法語同她講的話。讀到此,再也忍不住難過,我從文字中認識的西西,就是移居香港書包裏裝的是越劇場刊、會咿咿呀呀給朋友學一段戲的,會寫自己如何在法文協會學法語「你好」、「謝謝」的,如今卻乘坐飛氈飛去了。
法文中心作為一代香港文藝人的寶地,出現在不少作者筆下。西西在《法協記憶》開篇就寫:「法協,一直是我懷念的地方。」學法文是為了讀懂卡繆《異鄉人》之類的書。在法語課上,大家在活動中學習,上了一天課,都會說幾句法語。同學請老師上茶樓吃點心,老師請大家上家裏吃法餐,「幾乎把我們餓死」。
西西有一篇可愛的小說《南蠻》,南蠻是一只羊駝,小說主角胡不夷為了與它交流,趁著退休的空檔學西班牙語。胡不夷想來是西西在小說中的一個分身,且看她寫胡不夷心靈手巧,能給在家站著的大大朋友南蠻織大大的花毛衣。胡不夷做過教師,退休後只想學外語而不汲汲於生計,這樣退休金就如同獎學金。並寫到她以前學過法文,讀了五年,是班上學得最好的學生。為什麼成績好呢?因為討厭升級考試,所以反復讀同一班,自然越學越好了。
不知這一段是否是西西的真實經歷,不過這篇小說裏有證有據的細節可不少。胡不夷的一個朋友阿贏來探望她,阿贏者,一個「等待家明」的人,讀到此不禁會心一笑,這不是亦舒是誰?胡不夷考了教育學院,做了教師,而阿贏也考過教育學院,對那個年代的女生來說,做教師是再好不過的工作。而阿贏考過了卻沒入行,常被母親念:「你看人家胡不夷多好呀,堂堂正正做了教師。」這話在亦舒自己的專欄裏,也原原本本的寫過,「你看人家西西」。
西西與亦舒輪流寫過《快報》的一個專欄「我之試寫室」,在其中都會提到彼此。關於學法文,亦舒在這個專欄中也有一篇,叫《學外文》,說自己學了九個月,書買了不少,學費也交了很多,後來一缺課就沒心思繼續。而她許多朋友也在學法文,有的斷斷續續學了五六年,這倒似胡不夷了。巧的是,這個專欄中,亦舒也有幾篇寫紹興戲的,說她是戲迷,愛聽範瑞娟,而好友西西喜歡徐玉蘭,還愛跟著唱片亂哼一通呢。
西西在《法協記憶》裏寫到一位愛貓的朋友,因敬愛導演杜魯福去學了法文,寫的一篇《為什麼學法文》登在校報上,被遠在家鄉的杜魯福讀到,成就了多年的書信往來。這位朋友,大約在香港喜愛法國電影或新浪潮的人都曉得,就是陸離。
在亦舒一篇《戲迷與戲子》中,串起了這兩位與法協緣分深厚的香港文人。能成為朋友果真愛好都是宜中宜西的相似,讀了法文的作家,也都愛紹興戲。亦舒歎自己癡迷越劇,不知道這迷戀是從何而來,因為是「念書院的人」,慣喝洋墨水。若是她一個就罷了,還有那個滿口加繆的西西,再就是旗袍都不穿卻愛聽越劇的陸離。
在其他作者筆下,舉凡提到陸離,都會說到她的「癡」。癡迷電影,尤愛杜魯福,同時又是個「貓癡」。五六十年代,當西片的影迷不是那麼容易的,而法國文化協會是一個重要的播放歐洲電影的所在。為了更好地欣賞和理解杜魯福的作品,她不只用眼睛看,更在法協報班學習,才有上述的一段佳話。杜魯福安托萬系列中的《偷吻》在港上映,就是靠陸離自己的積蓄還有同好的集資而達成。此事被杜魯福知道後非常感動,給她寄來《婚姻生活》在法協的大會堂放映。除了促成電影的播映,陸離還翻譯了多部杜魯福的劇本,實在可以說是學以致用、愛以致用。
陸離與杜魯福從影迷與偶像,到可以魚雁往來十多年的筆友,這段往事曾使我想到《奇洛李維斯的回信》,我們現在也知道,「奇洛李維斯」在現實中是麥當娜,是黃偉文借了黎堅惠少女時鍥而不捨給麥當娜寫信終於收到回信的故事。今年看《美紙》紀念黎堅惠(Winifred)那期,有一篇是梁詠琪寫二人的情誼,如何被Winifred相中拍了雜誌創刊號的封面,「開闊了往後無限的可能」。而她們的相識,就是在法國文化協會,剛會考結束的梁詠琪利用三個月的假期去學法文,認識了同班同學Winifred,互相欣賞彼此的氣質與品位,接著就被問要不要做她雜誌的model。在這張照片後,梁詠琪陸續地開始拍電影、唱歌,始於法文課的奇妙因緣,竟是新生活的開始。
看她們筆下對法協的回憶確實令人懷念,這些時光不僅有快樂,也處處映照著香港的曾擁有——與世界文化的聯通,文藝人的惺惺相惜,生活中易於觸發的機遇,離夢境都親近。有賴於網路和新近的整理出版,七八十年代香港作者們的專欄劄記也讓像我這樣未曾經歷過其時的人得以閱讀,看彼時語氣還有年輕女子純稚的西西和亦舒寫女孩子們時髦的裝飾,談論欣賞哪些邵氏影星,怎樣去看新浪潮電影。在文字中,我們尚可以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