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潛空間裡,有一台單車,正對著一個大螢幕,螢幕裡寫著大大的「荒蕪之地 地少山多」。只有當觀眾走上單車,雙腿往前蹬,螢幕跟著你踩的方向前進、移動,眼前的字沿著街道兩旁排開,一個個方格像一幢幢樓,讓觀眾遨遊在一片字海之中。這是藝術家Jeffrey Shaw(邵志飛)與作家董啟章合作創作的互動媒體藝術作品《可讀城市 香港》(Legible City Hong Kong)。
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獨特音樂風格加上敢言性格,使得他受到許多粉絲喜愛。他四年前曾邀黃秋生合作〈中國痛〉,黃秋生更以客家話唱出部分歌詞,當時MV推出時引來熱烈討論,影片至今有2600萬收看次數。 四年後,黃明志與黃秋生再度攜手,推出全新合唱歌曲〈揸FIT〉,特別邀請到〈友情歲月〉的填詞人劉卓輝執筆,MV復刻《古惑仔》經典場景,向昔日的古惑青春和香港電影致敬。
中國四川現代作家、《讓子彈飛》原著作者馬識途於因病醫治無效仙逝,享嵩壽110歲,消息由其女兒馬萬梅傳出,她早於年初曾發出親父自擬的文稿《十齡記》。
音樂劇《大狀王》去年首演囊括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十個奬項,此劇雲集全港頂尖音樂劇台前幕後班底:高世章與岑偉宗的曲詞、張飛帆出人意表的文本、導演方俊杰精妙的佈局,劇中探討生死無常、善惡難辨,情節扣人心弦,亦糅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特美學。編輯部特此組成小輯,收錄填詞人岑偉宗的專訪,看填詞家如何以歌詞從市井吵架譜寫到因果宇宙;梁萬如與馮曉彤分別以歌詞和意象作為切入點,揭露《大狀王》的深刻主題。
早前詩人廖偉棠在深圳飛地書局以《詩的隱遁術》為題設講座,向內地讀者介紹香港近年湧現出來的中青年詩人。之所以題為「隱遁術」,是用以歸納香港詩歌的新變,即在表達空間和資源逐漸萎縮的情況下,所出現的兩種可能:使「隱術」的是那些留下來的人,而使「遁術」的是那些離開的人。但在廖偉棠看來,他們都在堅持寫詩這一項「窮人的事業」,亦由此觀照兩代詩人的寫作。
在香港,黃飛鴻的名字幾乎無人不識,這與自1949年以來上映了逾百部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不無關係,但他於1925年病逝後,沒有留下任何個人遺物,僅靠後人流傳其傳奇故事。《香江飛鴻——黃飛鴻傳奇與嶺南文化》透過文字和黃飛鴻相關紙本藏品,包括書籍、電影特刊、戲橋、相片等,分六個章節,將黃飛鴻傳奇的誕生、傳承和演化過程,一一呈現。
本日(18日)為西西辭世一周年,為紀念她並發揚其文藝美學及創作精神,西西基金會於昨日(17日)在灣仔富德樓7樓舉行紀念活動,並簡介「西西空間」計劃,發佈新書《從跳格子到坐飛氈:西西追思文集》與《西西,她這樣的一個作家》。由作家黃怡擔任主持,並請來一眾作家如飲江、樊善標、謝曉虹、蔣曉薇、葉秋弦,朗讀西西作品,引來其他文友到場支持,現場座無虛席,場面熱鬧。
過去一年,NFT、元宇宙的興起,為藝術、文化或娛樂創作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新的市場和營運模式。NFT能否同樣為文學出版帶來轉變?香港作家董啟章與台灣飛地出版社一同探索這種全新的出版方式,將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以NFT書的形式重新出版,讀者可在網上購買限量1000本的NFT書,並在電腦、平板或手機上閱讀。在NFT、區塊鏈、虛擬貨幣的世界上,開始文學出版的一場實驗。
近年來不少港人移居台灣,因而有許多香港文化人在台灣繼續推廣香港文化,再次匯聚起台港文化的交流。這樣的交流絕非頭一遭,台港兩地的流行音樂一直有著悠長的淵源,從七十年代的鄧麗君到後來的羅大佑,台灣流行音樂的養份早已扎根在香港的流行曲中。香港文學館邀請到兩代香港作詞人潘源良和梁栢堅對談,由鄧小樺主持,以「國語歌養份、粵語歌經驗」為題,於台北大稻埕新開的郭怡美書店,追尋台灣流行音樂在香港樂壇的足跡。
香港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推出的自傳《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經歷時代磨練的周蜜蜜記錄下顛簸的遭遇,曾經歷文革和種種風波的她,以回憶錄帶出成長的磨難、戀愛情感、文化及生活見聞。台北國際書展邀請到周蜜蜜及台灣作家吳鈞堯,由鄧小樺主持,以「亂世文人,大歷史中的微妙緣份」為題,談談亂世中的文人緣份。
電影,無疑是香港文化重要的一環;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記錄了無數歷史故事,亦與香港文學緊密扣連。在2023台北國際書展舉行的「虛構的,微小的,歷史:從文學電影觀照香港」講座,兩位書寫香港文化的作家陳慧和陳滅擔任講者,並由台灣作家顏訥主持,來談談文學、電影和歷史如何勾勒出香港獨特的輪廓。
那天感覺漫長之極,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只想攤在梳化午睡。正義、公平等等,似乎變得不怎麼要緊。比起喧囂揚厲的大義,此刻安靜較有利於癒合。六時的倦日是夏天僅有的温柔,樓下的車聲很遙遠,我在寧靜中小睡。不知何故我記起了幼稚園的事情,想起了那些雪糕筒帽子、還有跳飛機的方格……我今天的表現比那時候堅強得多了,在班主任面前沒有哭,在訓導面前沒有哭,在班副校長面前也沒有哭。這些事情我都獨力擔荷了。我這麼了不起,最後卻還是沒拿到貼紙呢,我想。
西西的文字讓廖梅璇看見了香港文學的獨特性,一種未曾受過戒嚴壓抑的自由輕盈,望向世界的多元廣博,她的寫作是出於對世間萬物的純然愛悅。儘管西西現已乘坐飛氈浮升,她不會離這個世界太遠,或許仍停留在香港上空,俯望她一生書寫的島嶼。
妹妹拉著我手臂要我抬眼望去她的天空,說有一朵雲跑得很快很快。我看著她的天空,那個天空裏跑步的其實是發泡膠盒蓋。 我跟她說,那不是雲。她說,會在天空跑步的就可以叫牠「雲兒」。妹妹就是這樣看她的天空,連偶爾飛經這區的小白鷺,她都把牠說成「長了腿子和嘴巴、跑很快的雲兒」。 妹妹不是我妹妹。她是爸爸與上海一個女子生下來的小孩。上海媽媽染疫被困在一個小區,抱著妹妹想跑出去,許多穿大白衣的人堵住她去路;她邁步,他們不理這對母女安全,硬生生把她們推倒。
由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修編的《落葉飛花——香港三毫子小說研究》最近出版,鄧皓天與兩位編者葉倬瑋及李卓賢進行訪問,談及編輯此書時的不同考量,也希望能透過此書引起公眾及各範疇研究者的興趣。
江俊豪撰文悼念西西的離世,特別提到其生前最後一書《欽天監》。從個人的主體昇華,仰望星空,家、國、民族、歷史的關懷在《欽天監》裡集大成。老作家像昔日的獨臂刀,以筆桿寫下香港作家從沒涉獵過的主題。這部一字一血的著作彷彿預知自己主人的日子,並早已決定把背後的思想和出處都明白地寫在參考文獻裡。
什麼是盛世?飛地台港對談沙龍「為盛世備忘」,邀請香港流行文化研究博士、《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的共同作者陳嘉銘,與台灣廣播人、知名樂評作家馬世芳演講對談。兩人分別用約 30 首歌,描繪出各自心中香港與台灣的盛世。
飛地活動【香港來的風】來到第三場,請到香港著名作詞人潘源良以及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鍾永豐分享廣東話以及客家話填詞彼此的特色與困境。潘源良以自己的童年記憶出發,講述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流程。鍾永豐則提到客語跟粵語歌曲之間無法等量,主要來自人口分布及傳播能力的問題,客語歌曲一直都處於弱勢,直言羨慕香港創作環境能讓粵語歌能持續現代化成長。
香港人氣男團 MIRROR 暑假舉行一連十二場紅館演唱會,為打擊黃牛炒風,開先河以實名制售票,不過系統在引流下仍出現網絡大塞車,令一眾「鏡粉」墮入「結界」。而在內部認購和公開發售維持「七三比」的情況下,座位表仍然是一片「絕望黑洞」,有買不到飛的「鏡粉」鬧爆主辦方有錢賺到盡,直斥購票由「藍色資本」一條龍操控,有「前夫」甚至聲言會關閉數十萬人的臉書粉絲團抗議。虛詞訪問了在台「鏡粉」,了解其成功購票的心得,以及其對於售票安排的看法。
唐偉傑的展覽題目《Bon Voyage》,繼上次的的「天下太平」系列,再次以兒時遊戲飛行棋作為主題,將這兩個充滿戰爭隱喻的遊戲,重現得如此完整,只因再刺激都有種無聊,不玩便無法實踐出來。
西西無疑是香港很有份量的前輩作家,長篇著作《飛氈》紀錄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的生命日常,以廣闊心靈俯視香港百年世俗生活圖景。今集已讀不回,請來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氣質女神黃念欣教授,一起登上神奇飛氈體驗不一樣的奇幻旅程,記得收睇!
自從去年香港爆發疫情以來,藝文產業屢受重創,面臨演出取消、延期或退票等狀況,向來倚靠門票收入及資助的大小劇團,更是雪上加霜。有劇團嘗試透過網上直播演出,也有劇團邀請導演把劇場演出拍成影像,劇場演員、獨立音樂人黃衍仁則決定把自己寫下的劇本,與導演黃飛鵬合作拍成電影。第一次執導,他不禁問記者:《半空的笑》算不算是港產片呢?
當疫情使我們無法行旅,城內自由的空氣又愈變稀薄,周遭社會因各種荒謬而瀰漫的陰霾,自不然令人有種想飛出去的渴求。今期「無形」以雀為題,像善言且具智慧的鸚鵡,越山飛來同步過冬的紅尾伯勞,或是天亮前現身的烏鴉,不同作家都訴說著他們與雀鳥相遇的故事。苦難當前,集氣保命,只為他日拍翼再飛,見證重生。
趙南柱這個名字,華文讀者可能不太熟悉,但若然提及她的成名作《82年生的金智英》,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林兆軒再讀其新作《薩哈公寓》,書中對韓國近十年來發生的社會問題轉化成為一則惡托邦寓言,而薩哈公寓這個特殊場景,靈感卻是源於當年香港的九龍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