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嘩的碎片》為香港年輕文學作者周丹楓首部長篇小說,他以理性與感性交錯的目光,遊走於城市的兩極,寫著我們城巿的沉重現實。這位「彷彿天外飛來,而且只是剛剛起步」的作家,引來了各方的專序與書評,朗天從他的片段表達會想起德國哲學家諾華利斯,謝曉虹認為書中的人臉碎片有著巴特勒的「危脆性」,鄧小樺則認為小說的社會關懷是超越現實和存在之上,葉嘉詠從宗教書寫的角度理解其人文精神,而鄧皓天不禁把周丹楓和卡夫卡的樣貌自然聯繫,並想到韓炳哲的《倦怠社會》。「虛詞」編輯部以此結集成輯,並收入周丹楓的訪問文章,讓我們更深入理解其筆下的碎片社會,以及當中每張面孔背後的空洞心靈。 (閱讀更多)
去年香港導演黃精甫推出其首部臺灣作品《周處除三害》,講述全臺三大通緝犯之一的陳桂林以惡制惡、誓要人死留名的故事,當中的懸疑與打鬥場景令人看個爽快。在臺灣及香港上映時,票房平平,卻在通過中國嚴格審查後,取得驚人成績,一度居於票房榜首,惟期間引起抄襲風波,有指抄襲臺灣導演錢人豪的劇本《無法無天》,令黃精甫及製片公司一度被暫時扣押財產。有見此現象級電影,編輯部組成小輯,收錄三篇影評,談及電影的角色發展和電影節奏、文本互涉、善惡以及陳桂林的「瘋狂」,也說明抄襲風波的來龍去脈,讓我們思考更多電影的文化交流與原創性問題。 (閱讀更多)
日本影帝役所廣司以《新活日常》斬獲第76屆康城影展「最佳男演員」及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世界一再首肯其實力,此片由德國「公路詩人」雲溫達斯執導,其清新而優美的運鏡與日本的風景尤其投契,亦因此得以呈現電影中的日常感。為了役所廣司,為了雲溫達斯,編輯部組成小輯,包含影帝的珍貴專訪,親述演員的最大願望,亦有三篇影評從日本的侘寂美學、他者的樸實日常與「文青夢」、「木漏れ日」的構成與影子的意象出發,一同欣賞公廁生活浪漫。 (閱讀更多)
日本著名導演濱口龍介擅於敘述當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以大量對白捕捉人與人的深度溝通,2021年出品《Drive My Car》於國際影展中屢獲殊榮後,去年推出風格迥異的《無邪之境》,借都市人的視角關注自然生態,並探尋人性的善惡。《無邪之境》沒有大量對白,更叫人專注於畫面所呈現的訊息,電影的結局最為人所討論。編輯部由此組成小輯,收編三篇不同角度的影評,如有從尼采的「奴隸道德」看人與自然、資本世界與自然的辯證,以及巧的殺人動機。 (閱讀更多)
去年由爾冬陞監製、卓亦謙編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年少日記》,借近年學童自殺問題探討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詰問世代創傷的形成,以長大成人之姿拯救那個年少無助的自己。此片迴響之大,社會重新審視教育制度和精英主義——編輯部匯聚眾人的書寫力量,包括導演的現身說法與配樂張戩仁講述盧鎮業的拍攝軼事、以盧鎮業在黃妍一系列MV的演出作比對分析、討論電影中的日記和配音,最後有鄧小樺與卓盧二人的重磅對談,讓我們繼續覺察出身邊的高危人士,聽見那些求救的聲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