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詩人孟浪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壽57歲。廖偉棠、關天林、熒惑、淮遠、劉振周等一眾詩人以詩歌追悼孟浪。馬建的悼文則書寫孟浪的流亡詩歌的道德力量。楊小濱從生活細節訴說詩人的高尚情操。最後,黃潤宇的筆訪紀錄讓我們了解孟浪對離散身份的思考。 (閱讀更多)
2015、2016年,我發現不少同學、同齡朋友參加由學校推薦的內地基金會、交流團。著西裝,飲紅酒,去晚宴,上電視。如此很好。大家都有各自的難處,各有前因。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選擇目前道路的原因。比起他們,我仍然時刻質疑自己當下的價值。 (閱讀更多)
作為漂流教師快十年,我流浪在各大專院校之間;每個學期服務的客仔皆不同,有考上第一志願學系的勝利組,也有僅達「毅進」水平的制度失敗者。我不敢說他們日後的前途如何,目下惟一可以總結的,是兩批學生都是同一種臉孔:懨懨欲睡、愛理不理,天下再大都沒勾起半點好奇,世情再屈機都沒燃起一點星火。 (閱讀更多)
據說如今每個文青都有一本《瓦爾登湖》。偏愛歸隱、嚮往獨居,現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也是消費趨勢?)然而寫下這本巨著的梭羅,當年是形單影隻,拿一柄斧頭,就跑入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山林裡,自此開始長達兩年的「野人生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