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館此前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寫作教育的研究。感謝許迪鏘先生賜文,分享對寫作治療的看法。文章經虛詞轉載,題目為編輯所擬。 (閱讀更多)
2018年10月30日,武俠小說泰斗、《明報》創辦人之一金庸先生逝世。金庸小說長踞圖書館借閱榜首,且多被改編為電影、遊戲、影視劇,是不同年代人共同回憶。虛詞編輯部邀請了鄧小樺、洛楓、nico tang、鄭明仁、霍驚覺等作家撰文話說他們的金庸記憶…… (閱讀更多)
查良鏞深不可測,他最親的朋友也只能了解他的一二,何況是局外人呢?因此,要研究政治上的查良鏞或武俠的金庸,只能從他的作品或公開的資料去還原查良鏞的過去,始終隔了幾層。研究報業上的查良鏞,比較貼身小小,因為和他同事過的人不少,而且《明報》留下他大量的墨跡;另外,張圭陽寫過《金庸與報業》,對後來的研究也提供了不少珍貴資料。 (閱讀更多)
金庸(查良鏞)逝世,友人在臉書上貼文四個大字:「晚節不保。」隨即有留言謂:「前期中期又何嘗保過?」誠哉斯言。唯死者已矣,此際全城悼念金庸,若再為文討論其文格人格,實屬不當。我們不宜重提他在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期間的種種言行,不宜重讀他對行政長官產生方法的各各建議,不必記起當年學生為何要火燒《明報》;至於其如何從反共走上親共之路,在政治正確的標準下,即使檢顧回溯,結論也自該歸結為:大大的一個「好」字。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