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閱讀能耐正在消減,零散而參差的書評偏佈網絡,令人難以在知識叢林中找到適合深潛的一席之地。2017年誕生的臺灣網絡書評媒體Openbook閱讀誌,以嚴謹的編輯方針為導向,並貫通國際與本土,讓讀者能有更好的指標來翻尋讀物,總編周月英在這篇訪問,分享如何配合多媒體的各種嶄新形式,讓Openbook繼續成為愛書人的探路者。 (閱讀更多)
此片若叫「七個小孩的父母」,大可更入屋更溫情,但賈勝楓親自取名《流水落花》,則有著淡淡的哀愁。隨著電影劇情推移,「流水落花」的意義上層層遞進。起初寄養家長像流水,寄養小朋友則像落花,流水帶著落花去更好更遠的地方,但看到中間,觀眾會懷疑,到底流水是否一定是家長?可能父母才是落花,小朋友才是流水,反過來幫助夫婦,啟發他們如何做更好的父母。直至故事尾聲,何者才是運送的那個?所有生命都是落花,而時間是流水。這是電影的第三層意蘊。 (閱讀更多)
屎尿橫流,但道在便溺。以原始的食慾、市井的粵語,甚至「低俗」的糞便,呈現抵死貼地的藝術,介紹返,呢個係歐陽應霽「Sik6 Zyu6 Soeng5 食住上」漫畫展。 撕下過往「飲食文化研究」之高雅標籤,結合食物、漫畫同粵語,朝不分雅俗之路「食住上」,歐陽應霽自嘲,「好多朋友話我癲咗」,但他偏樂於回歸本我。「將飲食抬高到文化,只會離一般人越來越遠。食本來係人類共通嘅原始慾望,我哋喺進食過程入面,有時壓抑,有時放縱,人性入面嘅貪婪、搶奪、色情、是非顛倒,共冶一爐。呢一次,我都想將我粗俗、蠱惑嗰一面俾其他人睇。」所以這個畫展他返璞歸真,放手實驗,以36句「食」字有關的廣東話俚語,生成一條不雅粗俗,卻激盪生命力的人間道。 (閱讀更多)
從電影《等一個人咖啡》開始演員生涯,翌年主演《我的少女時代》更紅遍台港兩地,久未來港的宋芸樺,早前應邀出席「第十六屆亞洲電影大獎」的活動與頒獎典禮,相隔六年再度訪港。終於能夠除低口罩,與香港影迷面對面相見,對她來說,一切既陌生卻又很熟悉。雖然行程緊密來去匆匆,宋芸樺亦有抽空接受《虛詞》專訪,除了談及她踏足演藝事業將近十年的心境,也從自己遠赴紐約與巴黎拍攝電影的經歷,講述如何藉此尋回表演的初衷與魅力。 (閱讀更多)
高頭大馬的曾詠聰是個運動健將,對他而言,寫作是一場需要意志力的長跑,「跑步有時一齊跑,有時自己跑,自己一個跑是可以有計劃的,可以有不同路線,跑到一半覺得攰,可以自己停的﹐又可以跑回頭。回憶過去就是返轉頭;要比賽或出書,就要有計劃地寫作,寫作就是一種持之以恆的運動。」出書是一個階段的小總結,也是成長過程經歷的一個里程碑,他去年出版的《千鳥足》,是為三千多種自我苦難以後,收拾成的小書,在回憶的散落處,領略成長的苦澀與回甘。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