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要作家、詩人梁秉鈞(也斯),1978年出版詩集《雷聲與蟬鳴》,旋即成為香港文學經典。梁秉鈞熱愛香港,也熱愛生活,是書寫本土生活詩的先行者,以平白淺淡的語言,發掘日常事物的尋常之美,寫出七十年代香港生活的獨特節奏,影響多代香港作家。是次「香港文學生活館」的復刻版獲也斯同代人兼好友黃楚喬作序,她先回憶了七十年代的文學、藝術氛圍,並描述了與也斯及其他朋友在東涌、蒲苔島等地的旅行經歷。後來也斯赴美修讀博士,又移居加拿大。在2006年,他特地到訪黃楚喬在多倫多新搬進的舊樓房,把當時裝修的混亂狀態一一寫進詩裡。 (閱讀更多)
睽違二十年,廖偉棠繼《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後再度推出短篇小說集,《末日練習》集結2005年至近期的創作十六篇,王德威在序中指他的小說構思奇詭,形式多變,難以歸類,以詩人之筆敘述故事,「果然別具一格。」小說集充滿各種有關終末的情境,出入科幻和玄妙之間,甚至從AI生成或轉譯詩歌,用為情節的接駁。當中以香港為主題的作品雖然很少,卻經常在有意無意時,「點」到香港一鱗半爪,廖偉棠流露的情懷更讓王德威聯想到唐君毅讀《水滸傳》的心得。 (閱讀更多)
當代德國哲學家猶利安・尼達諾姆林(Julian Nida-Ruemelin)聯同自由作家娜塔麗・魏登費爾德(Nathalie Weidenfeld)出版《性、愛欲、人文主義 :從文化差異到情愛取向,一場關於人類原始慾望的哲學思辨》,以「愛欲的人文主義」(Erotischen Humanismus)為基本立場,探討了15個兩性主題,例如性別正義、色情片、藝術裡的色情、街頭性騷擾等問題,亦輔引自文學、電影橋段、電視影集或個人經驗,找出個人自主與社會規範間的平衡點,並對女性主義及性別正義的樣貌,進行全新的闡釋。 (閱讀更多)
香港作家,電影導演與文化評論學者游靜去月重磅出版《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當中以文化歷史為經,以論述分析為緯,重溯香港上世紀20至90年代的文化脈絡,重構香港電影中文化政治的史觀,對昨日與今日的香港,提供不一樣的理解。在自序中,游靜回憶自己接觸香港電影的經驗,香港電影如何帶給他性別教育及民族意識培訓,又如何被推進殖民地教育機器時,迅速學習看外語片。直到遇上新浪潮,出國念電影成為他當時的唯一志願,電影最終成為他重新認識香港的最重要路徑。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