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詩人、作家劉偉成繼2020年《果實微溫》後一再深挖自我的內核,出版《窗池不皺》,嘗試重現「一期一會」煞是迷人的初見與告別的一體兩面。在自序中,他指出《窗池不皺》的架構很大程度上啟發自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燈塔行》,其臨場感不斷縈繞於他的腦海,自傳意味甚濃的作品架構更是吸引他不時重温這部小說。,十八幅「窗池」小景牽出七輯七十多首對世情的體悟,隱隱呼應着吳爾芙《燈塔行》的結構,檢視封存心底的許多難忘的回憶片段,而窗景在回顧中日漸澄明,就如他完成了「窗池」和「燈猴」組詩後,有一種「大功告成」的舒坦,彷彿看清縈繞心頭多年的幻象。 (閱讀更多)
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開創了日本戰後漫畫新文法。以誇張一點的說法來說,如果沒有手塚治虫,也許就沒有今天我們看得熟悉的日本漫畫了。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衣雲,為《「拜託你了,讓我工作吧」》作推薦序,指出手塚治虫對日本漫畫文法結構的開創性:他是戰後首個將電影蒙太奇的技巧系統性地用進漫畫中,如各種鏡頭的混剪、對表情的重視,以及大量無文字畫面的運用,同時延續戰前漫畫以來狀聲字的使用,將聲音帶入漫畫中。 (閱讀更多)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鄺可怡一直想把香港報刊的抗戰文藝重置於世界戰爭語境,面對近年的全球戰火、新冷戰格局、更逼近的本土社會政治發展,她知道那些研究課題,已到達必須回應的時刻。《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全書收錄中文報刊文章145篇、日文報刊文章51篇,體現香港如何成為戰爭語境之下不完全受制的「協商區域」,展現戰時意識形態的多樣性,並強調戰時中國知識分子不囿於民族主義的觀點,從全球視野、跨越歐亞的歷史和戰爭語境重新思考中日戰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