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 | by 鄧永謙, 李慧筠, 潘曉彤 | 2025-06-30

鄧永謙、李慧筠及潘曉彤近日出版新書《拾荒的人 - 香港拾荒者勞動紀實》,指出很多人會將本地拾荒的問題歸咎於長者貧窮和福利問題。然而,若果我們嘗試跳出貧窮以外的狀況去看,便會發現拾荒在工作性質屬於自雇類別的群體,沒有人會提供勞工保障的。拾荒者工作環境差、高勞動性和長工時的工作,更會被社區四周的環境因素影響,對他們的身體、財產、尊嚴造成嚴重影響。 (閱讀更多)

【新書】陳滅《離經亂》詩三首、後記——〈超越、無語的呢喃〉

書序 | by 陳滅 | 2025-06-23

香港詩人陳滅睽違17年後終於出版最新詩集《離亂經》。陳滅在後記中指出,《離亂經》不僅是回應時代的激盪,亦是尋求超越時代的希冀。詩集收錄了詩人2009至2025年間創作的80首詩,分為七卷,以不同的主題與形式回應時代與個人交織的聲影。虛詞編輯部將分享集內的三首詩作〈我不知道香港往哪一個方向吹〉、〈香港入雲〉及〈香港若夢〉以饗讀者,從詩中感受陳滅如何以詩作抒寫離亂香港的辛冽,在詩意的大道上闊步小巷中潛行。 (閱讀更多)

【新書】翁泳恩、梅詩華《木匠說》書摘——〈木人石心〉

書序 | by 翁泳恩, 梅詩華 | 2025-06-16

木匠翁泳恩、建築師梅詩華近日出版《木匠說》,在〈木人石心〉一文表示香港自職業訓練局成立後並未有大多直接教授木工的課程,繼而導致香港木工發展較為單一。隨著戰後內地工匠紛紛移居香港,其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展現出各流派在傳統木工技術上的細微差別與獨特風貌。書中透過訪問不同木工師傅的過程,便會發現他們都專心看待製作的物件,日復日地練習如何「看」木家具。工匠們汲取香港中西文化融合的特點,他們看的是「世界的木家具」,從而建立美感觸覺。 (閱讀更多)

【新書】《葉靈鳳文存卷一《藝海書林》》編者序:〈你在讀書 讀書的人在讀你〉對談節錄

書序 | by 許迪鏘, 張詠梅 | 2025-06-05

今年正值葉靈鳳誕辰120週年、逝世50週年。許迪鏘及張詠梅在《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全二冊)》序中,以對談的方式分享在編書過程中如何查證原文及如何選文收入集中。他們更指《藝海書林》加進了不少書封面插圖,讓各位讀者「見書如見人」。 (閱讀更多)

【新書】黃勤帶《中平卓馬 森山大道:日本攝影家的故事》後語、馮美華出版人語

書序 | by 黃勤帶, 馮美華 | 2025-05-12

香港資深攝影師黃勤帶新書《中平卓馬 森山大道:日本攝影家的故事》書寫兩位殿堂級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及森山大道在攝影道路上的故事。黃勤帶在〈後記〉中自言自己作為攝影師,中平及森山所走過的道路都深有共鳴,因此希望藉此書記錄他們的故事。編者、出版人之一的馮美華在〈出版人語〉中盛讚黃勤帶以流暢的敘事,交織森山大道與中平卓馬的生命故事,串連日本近代史與攝影藝術的脈絡。作為資深攝影師,他深入剖析兩位大師的創作與思想,展現對日本文化的深刻理解。 (閱讀更多)

【新書】張婉雯《有心人》——〈無需要太多〉、後記〈這些年來〉

書序 | by 張婉雯 | 2025-05-28

香港作家張婉雯近日出版小說集《有心人》。在後記〈這些年來〉,張婉雯表示自己多年前已有「以張國榮的作品為題,出一本小說結集」之想法,更解釋命名《有心人》是由於凡有「心」者,自然有各種情感與欲望,也造成壓抑與展示,互相拉扯,毋論輸贏,至死方休。就正如其中一篇小說〈無需要太多〉:中年男子球叔過著規律而平凡的日子,但在細節顯露出他對生活的靜靜眷戀。他穿梭城市街巷,與兜售女子的拒絕、公廁裡的邂逅,隱隱透出孤獨與邊緣的掙扎。夜晚,他回到家,啜著蝦子麵,聽著張國榮的〈無需要太多〉,在簡單中尋得滿足。小說角色誠如張婉雯後記中所言:「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張國榮般的經典,但求存之道即使再委屈曲折,仍自有其尊嚴。」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一天

小說 | by Rudee | 2025-06-30

詩三首:〈石身〉、〈春天〉、〈無題〉

詩歌 | by 王兆基, 黎喜, 潘國亨 | 2025-06-28

唐格朗(Tangerang)女子

小說 | by 悇愉 | 2025-06-28

科幻小說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6-20

回憶的內在意識

散文 | by 黎喜 | 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