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陳筱筠今年6月出版了新書《跨界想像: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邀來香港作家陳智德作序。在序中,陳智德表示1980年代文藝刊物在商業與自主夾縫中的韌性與想像力,書中聚焦五份刊物:《八方文藝叢刊》、《香港文學》、《大拇指》、《素葉文學》與《博益月刊》。陳莜筠透過「跨界」視角,分析其歷史經驗交錯、關係思考及媒介跨越,如何建構香港文學的多面向本土性與跨區域連結,又藉此研究向提供臺灣知識界參照超,超越單一本土框架,開啟華文文學對話。 (閱讀更多)
雄仔叔叔今年7月出版個人詩集《在困難的日子,拈起生活》,他在自序中表示集內詩作是自自2019年後,決心「認認真真」寫詩的成果。詩作觸及時代烽火、社群離散與傷逝感嘆。詩集共分「哀傷的窪穴」、「歲月催促•斯人流散」、「點都好,親近地活著」三輯,同時收錄作者38幅塗鴉,既安撫情緒,亦是想像的實踐。虛詞編輯部將分享集內的三首詩作〈有些日子不得露面〉、〈發現自己〉、〈記住個世界〉以饗讀者,讓大家感受雄仔叔叔如何以詩代語,疏理洶湧與靜待的心情。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社將於今月推出普魯斯特經典巨作《追憶似水年華》全新繁體中文版,為首度由七位台灣譯者攜手翻譯,譯者之一的林德祐為套書撰導讀一文。林德祐從從早期穿梭社交圈蒐集素材,到晚期自我封閉的書寫生活。文中連結其氣喘與長句風格,並視喪母之痛為創作的解放,讓他得以處理同性傾向等深層主題。林德祐認為普魯斯特的作品不僅捕捉人性百態,更如地震儀般測量社會變遷,引導讀者窺看人性百態與時間的奧秘。 (閱讀更多)
香港九十後作家吳其謙近月出版首本散文集《後青春期憂鬱》,邀請香港年輕詩人嚴瀚欽為其作序。序中,嚴瀚欽指出吳其謙的寫作是一場對消逝時光的「報失」,為青春的傷痛留下文字案底。他回溯吳其謙筆下少年時的孤獨,如洞穴中的犀牛,象徵自我隔離與疏離;成年後的傷痛則化為傷痕累累的座頭鯨,面對生活磨礪與身份轉變;最終,記憶如久別歸來的候鳥,透過文字抵抗時間的暴力。 (閱讀更多)
作家崑南近日出版新作《去年人間世》,為「天地人」小說系列的終章。在自序中,崑南表示與前作《天堂舞哉足下》)相隔二十四年,慨嘆歲月漫長,歷盡人世的愛慾病苦與時代哀傷。他引用左拉、但丁、米基朗基羅等大師,闡述「未完成」方為藝術與人生的真實狀態,強調創作本質的不完整與不連貫。對崑南而言,這部作品猶如一部大腦在璀璨與悲愴後留下的殘卷,是語言與思維互相撕殺後的記錄,透過萬花筒般的視角,達致樂兮醉兮的虛擬境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