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杜杜近月出版新作《兩地相思》,集結他曾於《明周》專欄發表的六十三篇散文,書寫他來回香港和紐約兩地, 以食物相思。在〈羅宋湯〉中,杜杜回朔了自己中學時期對羅宋湯的淺碟橙紅記憶,表示移居紐約後,希望把羅宋湯的真味探個究竟。藉由黃仁逵的〈羅宋裂痕〉以及黃宗江〈羅宋菜湯〉的文章對比了香港、紐約和上海的羅宋湯風味,探討其起源與多樣性,更揭示這些看似「不正宗」的湯品,其實都承載著各自獨特的「相思」,體現出羅宋湯包容百味、因時因地而變的本質。 (閱讀更多)
知名影評人及電影研究者羅卡早前出版新書《記憶穿越時代》,書中收錄著他七十年追光逐影的人生經歷。在序中,羅卡指出此書於2018年動筆,經社會動盪與疫情中斷,後轉化為紀錄片《聲影路》,並於友人鼓勵下續寫完成。全書共八章,順時序敘述從戰中淪陷至2000年後,聚焦於羅卡的成長環境與時代變遷的互動,以及逾七十年與電影的深厚緣分。當中夾敘夾議,收入舊文引用與大量圖片,希望藉此起到增進趣味和訊息量的雙重作用。 (閱讀更多)
翟彥君近日出版首本作品《夏花與秋葉》散文集,邀請曾詠聰撰序。在序中,曾詠聰指出《夏花與秋葉》既是一部個人內省、成長的散文集,更是一個文學教育世代的側寫,描繪了不同輩份的寫手和老師如何相知相交的過程。翟彥君在書中細數別人影響她的同時,一些點頭之交也在靜靜地給予她肯定,蝴蝶效應下給她改變,長成另一個有力的同行者。 (閱讀更多)
立陶宛電玩工作者瑪麗亞姆・迪特推出《電玩即政治》繁中版,許佳琦為其撰寫推薦序。在序中,許佳琦憶述自己從偷玩《模擬市民》的童年時光,至疫情期間遊玩《動物森友會》的「暖心遊戲」,到沉迷反烏托邦作品《這是我的戰爭》與《極樂迪斯可》等,認為電玩遊戲既向玩家提供逃避現實與重造現實空間的同時,亦與現實進行緊密對話。 (閱讀更多)
香港作家潘國靈睽違12年後,出版了第二本詩集《時間跨不過洞兒》。在序中,潘國靈視詩為生命之流的自然漩渦,而非刻意構思之作。《時》收錄了2013至2025年間創作的詩作,涵蓋情感傷逝、城市、軼事與身體疾病等主題,多源於他剎那的靈感與歲月沉澱。詩集中收錄了一首散文詩〈身體成了寫作的終極場域〉,其原為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的片段。潘國靈自言:「詩於我不僅在於詩作,也散落在小說、散文中,甚至它不是一種文類,它在骨子裡。」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