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愚說癡,朱少璋老師從魯迅鉤沉印行的小書《百喻經》講起,《百喻經》由南齊天竺法師求那毗地翻譯成漢文,魯迅在佛教經藏中覓得此經,僅印行一百冊,像〈磨大石喻〉的故事一樣,可以是「鐵杵磨針」之意,也可以是「用功既重,所期甚輕」的教訓,文人對書對文字的癡,說不定也是一種愚? (閱讀更多)
香港文學館主辦「文學大龍鳳」講座〔「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戲曲中的性/別〕,邀請戲曲及文化研究學者李小良、粵劇新秀演員譚穎倫(Alan),由黃鈺螢(Sonia)主持,以《夜奔》、《思凡》作引子,談戲曲的性別與情慾。 (閱讀更多)
每個人的小歷史,其實都是一部大歷史,而在大時代之前,任何一步行動、一個決定、一下靈光閃現,都足以改變歷史軌跡。盧麒死後,John Rear妻子被示威者截停座駕,原來六七暴動正式爆發,John Rear萬萬想不到,那就是成立香港大學法律學院的契機。 (閱讀更多)
Netflix大家就睇得多,「故事界Netflix」你又知不知道是甚麼?他們一個是知名填詞人林若寧、一個是前商台創作總監袁子才(Mike Yuen),二人大可以靠創意繼續食老本唔使憂,但去年卻突然拍檔推出手機app「tbc…story」,不但向著種種未知數進發,更許下成為「故事界Netflix」的目標,背後原因,到底是因為愛還是責任?「沒有故事,我們甚麼也不是」,望著半完成網站上這句豪言壯語,不禁想起周星馳的話,「做人如果冇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一人有一個夢想,自然一人有一個故事,故事不死——至少他們是這樣相信的。 (閱讀更多)
銳利是因為梁子賢的edge——許些年後,他仍覺得自己「新」、經得起「撞」、還願意當一張白紙,「想玩、想試」。以前拍戲,「像真」是首要考慮,梁形容就像「如果有個碗,就要喺個碗裡面放啲飯,旁邊一雙筷,咁先夠『真』」。可是面對小本製作的《G殺》,他意念一轉,覺得「連買飯嘅錢都冇,不如索性打爛個碗啦」。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