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前身為空置校舍的大埔藝術中心,操場上有一隻不動的「牛」。乘電梯上四樓找尋「403 室」,門口張貼了一些甚具地區色彩的海報,也懸掛了一些貌似雪山可見的七彩布旗,上寫有若干詩化文字。隨策展團隊的帶領,《虛詞》記者來到一個看得見夕陽的《未來表演實驗室》,訪問四位核心創作人,大談下月初假牛棚藝術村 12 號單位「實驗中期展演」前,發生在「403 室」的一些預言故事。 (閱讀更多)

訪「現世代的莎士比亞」《李爾王》——無言的時代,想像力最可貴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1-10-21

致力探索不同劇場表達形式的鄧樹榮,這次選擇以全女班及無言劇的方式,重新演繹莎士比亞名著《李爾王》。當角色變成了單一性別,對白台詞也全被抹去,前語言的運用為戲劇帶來更多想像空間,也嘗試回應社會引發共鳴。 (閱讀更多)

看在哀樂無名的晚秋:十至十一月德國電影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在「獅子山」和「圓規」兩場風暴遠走以後,香港地終於迎來秋意。在這哀樂無名的季節,《虛詞》編輯部為你精選德國電影節(KINO/21)以及百老匯院線幾部異國電影,在大銀幕上一一飛越極權社會、科幻末世、異色派對,在密陽和微涼的晚秋倒抽一口「涼戲」,在笑與淚中洗滌心頭的鬱或躁。 (閱讀更多)

【無形・蔬泥】《離》與游離,文學與時代的貌合神離 —— 訪潘國靈

專訪 | by 紅眼 | 2021-11-11

「離」有很多形式,也不只代表一種離開的選擇。它可以是撤離,同時又是偏離,是一座遠離權力中心的離島、一個已消失的離人,一種游離狀態,甚至是一支卦。翻開潘國靈新作《離》,如他形容,「離」的廣東話剛好就是「嚟」,同樣是個情感悖論。而創作人的自覺,往往是要拒絕單一化的書寫衝動,作為「異見的異見」,有著與主流聲音保持距離的複雜性。 (閱讀更多)

專訪《迴路:亞洲獨立音樂文化地圖》作者黃津珏:亞洲 indie 的重點不在「爭取」,而在「爭議」

專訪 | by 忤尚 | 2021-10-13

在新書《迴路:亞洲獨立音樂文化地圖》中,資深獨立音樂人黃津珏紀錄了其樂隊remiso的一次巡演之旅,具體呈現了「contestations」(爭議)如何在這片土壤上肆意怒放。一如阿珏對本地獨立音樂場景的態度,誠實才是最大本領,閱讀《迴路》,讓我們看到被邊緣者的弱小和強大。 (閱讀更多)

【港史Backspace.2】觀塘工廈書店歎「Last Minute 香城史」,發一場五四的未竟之夢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鍵盤上的空白鍵,除了留白,亦有檢字、選字的功能。 歷史研究專頁「 Last Minute 香城史 」最近從鍵盤一躍到紙上,出版《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為被遺忘的港史補白。他們早前在觀塘工廈書店 #夕拾x閒社 舉辦分享會,共看官研讀五四新思潮的啟示,再思前人種下的香港藍圖。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看《貓貓的奇幻漂流》雜感

影評 | by 泊泉 | 2025-05-07

編輯推介

《貓貓的奇幻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9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